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注意“三线鼎立”的交互影响

(2009-10-22 12:21:33)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从量价角度来解读目前市场的状况,这些变化都是因为路程趋势的压力,所以今日的下跌时合理,权重股的拉抬背后难免有政策的意图,我们一边为政策的护持而喝彩,一边又为政策的过度参形成对市场的干预而担心。其实政策的影响就是市场的其中一个供需因素而已,只是不知道政策最后的意图如何?政策的目标在哪里?政策的资金配合有多少?

倘若政策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石化及工商银行全流通,或是因为创业板上市而刻意激励市场,那么当目的完成后会如何呢?强力护盘的目标在哪里?护盘完成之后又应该撑在哪里?倘若只是拉高之后不管,任由市场自由波动,那么高位形成后反向下跌的动作就会发生,如此会产生什么变化呢?若是配合的资金用完了,后续资金不到位或是没有再准备,结果会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栏没有能力回答这些问题,但是可以从盘面的状况进行体会与了解,因为每个人的感受不同,经验不一,加上对事物的喜好选择,所以产生很多不一样的论调与观点。

其实每个观点都有存在的作用与意义,只是这个观点对你也许有用,但对我是一点好处都没有;也许对我使用起来《麦氏理论》非常管用,但是对他人来说它只是一个技术分析。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这些都不是我们要谈论的重点,只要有一个方法的掌握最终可以让你赚钱,这样已经足够了。一定要做自己份内的事,把握自己要把握的部分,其他只是插曲,不必在意。

从趋势角度来看,这个阶段一定要依据60日均价线作为研判基础,在60日均量线主导下跌的条件没有改变以前,近两日增量到达60日均量线的水平,但这个部份只是初步的蓄量而已,在《麦氏理论》的统计中所谓蓄量其实就是开始化解潜在的压力与筹码,所以必须一步步的吸筹。

通常蓄量需要至少5天时间,而对比试驾关系,5天就是化解20日均量线的基础,但是必须要注意对比量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显然未来还有5天是扣减较大成交量,如此看来20日均量线还没有达到可以化解的阶段。

第一步必须克服20日均量线的压力,接下来才是60日均量线,之后才是120日均量线,分别需要8与11天,而只有两天的蓄量如何可以期待就此化解呢?所以必须持续蓄量以后才有机会完成,最好的状况是蓄量5天以后或是8天以后,甚至于11天以后进入滚量,那么多头就可以形成一步步的推进到扭着改变。

是否有这样的实力与机会呢?从目前来看,一切都还不明朗,只是看量潮发展还是困难重重,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多头只能持续的增量推高,绝对不能缩量,尤其市场通常会认为越过60日均量线以后再压回测试支撑,然后以缩量来回应,殊不知当缩量时也表示无法形成持续的蓄量,也会构成换手的是不,这个才是重点。

即时间的应用是错误的,没有经过蓄量后发动也是错误的,当然就形成后面的失败。本栏这样的推理是根据《麦氏理论》的量潮关系推导,有一定的基础,可以事先的推理说明,这个才是分析的基础,不是等到事情结果出来以后才开始解释,所以是分析行情不是解释行情,这是有差别的,请大家细细观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