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注意60日周期的同步跌势

(2009-10-15 10:44:03)
标签:

股票

当港股收高419点落下帷幕后,欧美股市又开始上演,隔夜外盘均收报于较高涨幅,美洲和欧洲主要指数均涨幅达到2%,道琼斯更是将指数推高到10000点以上收盘;巴西市场则是大涨1555点,是自7月份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就连之前所探讨的欧洲市场表现疲软后也于昨日出现相对较大幅度的上涨,周K线上则渐渐触碰96周均价线。以中短期均价线体系来看,上述指数仍然具有较强的支撑力道,但是再向上拓展必然会受到96周均价线的干扰,那么未来一段时间也就难免会进入相对宽幅的震荡整理阶段。

是否会像A股市场一样盘整数周后无疾而终,还是会犹如巴西市场用三个月的时间来消化和减弱长期均价线的干扰,其实是没有答案的,每个市场都会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但似乎都给我们一个明确的指引,就是指数会在长期均价线的趋势性压力下产生波动和调整,而回头来从各国主要指数的结构观察,已经是越来越临近了。所以在看到上涨的同时,也一定要清楚明确未来的空间还有多少?倘若无法有足够的空间给自己利用,错过昨天的上涨,不代表一定会输掉明天。

由于欧美股市的大涨,必然会刺激亚太股市走出同样的趋向性运动,A股也将难免会高开,甚至继续向上冲击更高的点位,周三已经将指数推高到3010点,也顺利回到本栏反复阐明的K线结构所形成的2972-3018点区域,周三指数冲高回落并压低至2970点作收,似乎是无法脱离上述指数区域的干扰和影响,初步可以确立在这一区域形成的阻碍作用。但是任何阻碍或者支撑都是无法与时间抗衡的,所以当指数的触角已经伸到这个区域后,就要关注后续的结构性变化。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周三午间和大家谈到目前市场就是“两股势力的较量”,自从周二指数收高到2930点后,基本上是确立了中短期结构的优势格局,而周三也将量能释放到1415亿元,这样的量能扩增和价格体系获得的改变都给中短期结构的改善带来益处,这又将给短线资金的活跃提供市场基础,估计今天的成交量还是会继续以相对扩增的方式推进。比较周二和周三的量能差,净增530亿元,增加幅度达到6成。

以这样的量能扩增水平来看,显然是有新增资金的参与,比如中国建筑就包揽了42亿元,交易金额前十名就有成交241亿元,而从这些聚集大量交易金额的个股来看,其结构又是难以具有持续性的,资金大部分是流向了权重类股,比如招商银行成交26.3亿元,但是其股价不涨反跌,显然投资者还是对其即将实施高达220亿元的融资行为产生不良的反应。

增量上涨是一个好现象,但是一定要细分清楚增加量能的部分主要集中在哪里?绝对不能只看到一个现象,就断然决定这样的量能行为就是有益的。倘若将增加的量能分成两个部分来看待,一个就是流向权重股的量能部分,显然期待其持续攻坚是不现实的,还可能会因为技术结构存在的阻碍而跌宕,形成市场不稳定的格局;其次就是流向小市值的个别股,从周三涨幅居前的个股来看,缺乏明显的板块效应,涨停的股票也主要都是瞬间的拉抬行为,大多数个股都不容易期待可以持续上扬,而一旦形成短线的作价行为,任何上涨都是其兑现筹码的机会,反而会给后续行情的持续产生不好的一面。

所以对于周三的增量,还是要辩证的看待,而以中长期量能潮的发展趋势来看,在无法有足够的量能消化和改善60日乃至120日周期的量能趋势之前,任何大量行为都是选择卖出的好时机,更何况指数仍然是在60日量价同步跌势下形成的中短期结构的反弹,更是无法期待有条件突破和改善60日周期的移动趋势。

今天是周四,其行情发展的变数会增多,上涨固然是大家都期待的,但是本栏还是要提醒您不能忽略周K线的结构发展趋势,周三2970点收盘可能都不仅仅是因为2972-3018点区域产生的障碍,周K线结构也是促成如此收低的因素所在,而周末的行情常常都是会受到周K线的结构干扰,这是今天乃至周五收盘前都是需要警醒的。

注:上证指数日K线图
http://jeebo.cn/uploads/assets//y-cha-tu/999999.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