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标普500指数周K线图分析

(2009-10-11 16:53:31)
标签:

股票

标普500指数在本周上涨46.28点,一周涨幅达到4.51%,指数最后收在1071.49点,已经创下周收盘最高点位,说明本周该指数的强势上攻的形态,一切看起来似乎都很不错,到底是否真的回形成强势以后再读发力上攻呢?应该如何观察研判?

请留意上周的收盘,当时该指数收盘在1025.21点,虽然跌破6周均价线,但是还维持在13周均价线上扬的趋势上,在13周均价线有效的助涨趋势支持之下,不能就认为会下跌,所以本周的反击就理所当然,至于反击的幅度多大,强度多强,需视后续发展来证明。

从13周的扣减条件推理分析,至少在未来四周内要促使指数因为开始进入扣高指数而回跌的条件是不具备的,所以在未来四周内此指数的安全与稳定相对于道琼指数或是纳斯达克指数还强,显示以500家样本设定的指数更具有市场代表性,这个才是美股最接近市场事实的指数。

虽然目前看起来该指数依然强势,但它只能上涨不能下跌,也如同道琼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类似,所以通过三大指数的趋势变化关系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美股行情只能上涨绝对不能下跌,尤其是未来两周的行情变化更具有指标性意义,倘若持续上涨就可以延续多头的气势,若是下跌那么多头的气势会受到相当的影响,这点有需要在未来2周内证明。

应该如何看待标普500指数呢?首先应该找寻左横向周K线最大的平台压力,对比结果也与道琼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的时间周期一样,都是去年10月10日该周的开收盘关系,该周开盘在1099.23点,收盘在899.22点,经过一年时间,目前已经进入“扣低而助涨”的阶段,对多头来说已经开始进入化解上方原来最大掼压点位的阶段。

只是当时的开盘点1089.23至今还没有突破,所以这个点就成为多头无法越过最大的障碍,至少必须突破这个点位以后才可以视为多头已经走出当时下跌的阴霾,目前还不能就此认定多头已经取得优势,只能说多头经过一年时间修复,总算又回到原来的下跌点位区域。

不过,将趋于影响来看,这个点位根本就不是最大的压力区,它只是在阶段下跌中的一个加速下跌点而已,该周下跌200.01点,幅度高达18.20%,而前一周也一样下跌113.78点,幅度达到9.38%,所以此两周合计的跌幅就构成了严重的伤害。

更重要的是,与道琼指数及纳斯达克指数不一样的是,标普500指数的下跌周期更早出现,若以跌破2年(104)周均价线来看,早在08年1月11日时,该周的指数已经跌破104周均价线,到了5月23日该周时宣告2年线正式失守,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关键,对比结果说明标普500指数是最早领先下跌的指数。

若以6、13、26周均价线再度跌破后构成加速下跌的三叉形态时间推算,08年6月20日开始已经构成另一段跌破104周均价线后形成6、13、26周均价线再度汇聚后构成三叉下跌,而且是加速下跌的开始,这个才是最严重的趋势形态变化。

再看看08年9月5日后6、13周均价线主导了后面的下跌状况,说明中短线的杀伤力就足以构成多头溃败,如此倒推可以清楚感受到其实美股的下跌真正是从标普500指数开始的,只要对比52周均价线与104周均价线的下跌阶段与速度及幅度,你可以轻易的感受到这样的变化,显示美股市场还是非常虚弱。

简单的说,横向的平台压力多头不太可能在这次反击中突破或是越过,所以1099.23点就是最大的压力所在,而104周均价线在未来的40周内都会形成明显的“扣高而助跌”,多头有没有可能或是有没有必要在这样的前提及基础之下逆势去拉抬发力呢?因为这样的反击有如以卵击石,知道一定会功败垂成的结果,为何一定要对抗呢?不可能如此唐吉歌德,因为这些都是花花绿绿的钞票对抗,有可能对不起比人,不可能对不起自己的钞票,所以有理由相信多头只会略为抗跌再回击一次后就正式再下跌,而且最后还是要跌破13周均价线。

从图形上看到9月4日该周形成一根很长的下影线,不知道此数据是否正确,因为从条件上看不应该如此,所以本栏怀疑这个数据可能出差错,不过没有影响均价线的趋势原理,所以在应用时不会在意。

以13周KD指标的形态推导判断,说明未来2周是一个关键,2周以后多头会形成比较明显的弱化,倘若这样的推导没有改变,那么2周以后就会形成明显的下跌,这样对全球股市可能会形成一个牵引作用或是引导趋势的变化,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