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周三(23日)操作策略分析

(2009-09-23 10:36:39)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指数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明朗,从中短期的结构演变逐步递延到中长期结构的转变,尤其是上周五大跌超过3%后,也促使60日均价线连续两个交易日走低,同时跌破20日均价线以下收盘,使得5日均价线向下交叉10日均价线,结构上形成的劣态渐渐凸显。

在进行技术分析时,我们很容易就被现象盘左右,尤其是缺乏自主分析基础的投资者朋友,仅仅依靠一招半式是很难全面的透析行情,且容易犯片面性的错误,顾得了脸颊却丢了屁股。对于当前的指数环境,想必每一位投资者朋友都应该熟悉中短期结构的演变以及中长期趋势面临的方向性转变,这些推导性分析,本栏已经反复探讨很多次,想必也不需要再不断的重复了。

由于周二收低到20日均价线之下,同步形成的跌势也发生在较短的周期上,其实这已经无关痛痒了,因为60日周期已经连续两个交易日走低,按照今天扣减3008点的高指数区域来看,估计60日均价线不再继续走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让多方不敢抗衡的是未来60日均价线所扣减的指数区域不仅在3000点以上,而且是逐日扣高,这将会逼使60日均价线加速向下移动,且成交量缩减后,也使得60日均量线同步下跌,如此就构成了量和价的同步跌势。

技术面的条件就是如此,昨天晚上的文章中也特别从六个不同的方面来阐释了应该如何应对跌势格局,其实在下跌的环境下,亮话上周就和大家谈到, 不操作就是最好的操作,周一和周二也都提醒各位投资者朋友应该学习如何防守,而不是再强势进攻。其实从连续两个交易日的缩量来看,也凸显主流资金的主动性退守,没有谁再愿意向上追买,反而在下跌的时候,有主动性的抛售迹象,这就是截然相反的两个局面。

在多头环境下,任何缩量都是承接的好机会;而在空头环境下,任何缩量都会再创新低。这样的统计结果在每一次行情的变动中都是适用的,但关键不在多头或者空头,而是如何来确定是什么头?这其实才是大多数投资者朋友最为头疼的事情,一旦不知道是什么头,就会忙的头晕转向,往往是一个头,两个大。

实际判断趋势方向是最容易的事情,也是技术分析中最好掌握的,之所以让大多数投资者朋友犯难,就是因为缺乏一个可以让自己信赖的分析基础和方法。《麦氏理论》的方法论通过对市场成本的移动关系作全面和完整的推导分析,就可以掌握量能和价格的移动趋势,从而确立趋势的发展,不同的周期代表了不同的趋势转变。

依据《麦氏理论》的分析推导,中长期趋势渐渐由向上移动转为向下移动,当满足60日均量线移动的关系系数,就完全确立了中长期结构的转变。以当前指数的运行位置相对于60日之前的指数区域,已经是无法再化解60日均价线的扣减区域,通过扣减、倒推就可以提前获得60日均价线的转变和移动关系,同步构成的量价转变实际上就确立了中长期趋势的转变。在《破解价格操作密码》里,就特别说明60日周期是120日周期的灵魂,倘若60日周期发生转变后,就会逐步影响到120日周期的移动趋势,所以虽然下方有120日均价线的向上移动,但是就条件来看,已经开始逐步失去优势。

不过一定会有投资者产生疑惑,因为120日均价线还在向上移动呀。是的,由于120日均价线是扣减低指数,继续保持向上扬升,至少不会构成绝对的压力存在,虽然不能完全否决120日周期向上移动的关系影响,但是倘若从120日均量线来看待量能潮的趋势发展,估计您又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成交量的缩减也已经使得120日均量线开始扣高走低,这是一个相当不好的状况,量先价而行,一旦确立60120日均量线同步下跌,那么是不容易期待120日均价线可以形成支撑的,因为已经缺乏量能潮的基础。

回顾最近两个月的行情演变,从中短期的结构变动,给大家把握2668-3046点区域的指数空间,当完成这个波段之后,由于缺乏量能的继续推动,也逐步威胁到中长期的趋势发展,这在早前就不断阐述,如今已经来临,那么应该如何应对,绝对不是等到被动、无法承受了才来处理,任何时候都应主动积极的选择应对,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