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三的魔咒会继续吗(2)?

(2009-08-26 12:57:00)
标签:

股票

第三种是:
历史上20日均量线最高量是2171亿元,进入历史高水平量要注意,8月4日进入2155亿元大量,接近2171亿元,本栏在当时一样大声疾呼,提醒大家要注意。这个部份的说明早在7月5日的上海研讨会,19日的杭州研讨会时已经清清楚楚说明也交代,估计很多人都知道,也可以证明。

当然一定有更多人都会忘记或是忽略,其实本栏要说的只有一点,“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历史的轨迹、经验、教训常常告诫我们,但是这个市场没有几个人真的用心去留意与观察,更多的都是“以管窥豹”,看到一点就想当然尔以为会有必然的现象出现,或是用很简单的线性对比就去论证事物发生,或是以一条线作为基准就谈到多神奇。

其实这些都是哗众取宠,真正的学问要非常踏实的统计归纳后加以论证,就如本栏写的分析,假如将这些文章对比其他分析,你会发现差异非常大。在本栏的分析中最多的就是推理分析或是推导的结果,不会有可能、如果、或者、也许、不知这样就是那样。

不会,《麦氏理论》是数据分析,也是符合科学性的分析,是统计模型的分析,也是归纳种类的说明分析,更是市场心理分析,是象征意义的分析,是解读心理层面问题的分析,不是只有线、型、数据而已。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第四种是:
说明巨量长黑后的走势模式,说明后续的演变,形成煤五日一变的循环模式,而且一定是5天以后进入10天的影响,后面已经陆陆续续证明,如这次下跌的第二个周三在8月12日,是跌破3266点确立以后加速下跌,这个状况超出市场很多预期之外,只有《麦氏理论》的统计这样说过,熟悉本栏分析的读友应该都不陌生,所以当时下跌152.01点,跌幅4.66%,对我们来说一点都不惊讶,反而觉得稀松平常。

第五种是:
本栏谈到跌到低位后反击拉高,当指数创新高以后会更危险,尤其当指数进入扣减7月28日最高收盘3438点以后的变化,更是重中之重,关键中的关键。市场不会有理论如此分析,但是在《麦氏理论》中的分析三部曲就说明了这个部份,尤其扣减的应用,几乎每一步都扣紧了市场的脉络与神经,最后还是证明了。
这个就是《麦氏理论》的优势,使用了“扣减法”之后进入“倒推法”最后到“平衡法”的应用,这个就是任何一个理论分析中非常重要的方法论。

第六种是:
每5天一次的循环,进入10天循环以后的转变,然后进入20天循环的持续,从短线到了中线的改变。倘若你连短线的模式不会都不知道,如何有中线的把握呢?没有中线就不可能有长线,因此提出“以长扶短”、“以短助长”,将短线操作好,才能做长,因为短线亏损就会影响操作心态,短线一输就已经形成全盘皆输,如何有长线线呢?
所以要将短线把握好以后才能进一步做到中线、中长线,再到长线,如此一步步来。因此本栏也提出“短兵相接”的操作模式,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掌握的市场,因为没有人可以接受或是忍受超过5%以上的亏损,只有短线的操作把握好才可以做到。

第七种是:
第一个反转点3327在没有出现前本栏天天跟进追踪,在7月29日时提出应该要防此点的跌破,而且还说明如此跌破?跌破以后要如何研判?绝对不是第一次跌破就看是反转,会有所反弹,通常还有第二天状况,还要配合均价线的应用,尤其是10日均价线的关系配合。

因此本栏谈到还要再创新高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当创新高突破向上反转的3420点时,本栏提出危险信号的警告,这个说明反转点的应用成功。而后来指数再度跌破3327点以后,本栏谈到情况已经恶化,一定要设定止盈或是止损出局,不可以拖延,因为时效最重要。

第八种是:
再度跌破3327点以后就是危险信号,带来的就是致命性的打击,从后来的演变已经可以轻易看到这样的状况发生。

第九种是:
10日均价线为平衡关小点的改变是短线危险信号的出现,一定要注意。

第十种是:
3266点中心点跌破以后的状况演绎,后面的行情已经证明,不必赘述。
以上种种说明又再度验证,这些成果都是大家耳熟能详,本栏的分析也言犹在耳,而明天又是周三,又进入一样的循环,然后是收周线的周五,都是本周要关注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