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周三(12日)盘后市场分析

(2009-08-12 18:03:35)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今天跌多了。下跌152点,跌幅高达4.66%

这样的下跌真的是太过分了,并不仅在于今天的152点下跌,而在于连续7个交易日下跌,指数从3478点直落至3104点,下跌374点,没有任何反击动作,这在历史行情中都是比较少见的,更何况从3月份上涨以来都没有出现过像样的调整格局,而如今一旦出现回档就构成如此直线式的灌压和破坏,有点比较严重了点。

不过事实就是如此,绝对不能抱有任何幻想,而期待还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只有接受这一客观的条件,才会有主动性的选择应对策略。熟悉本栏的读友应该还记得本栏早前关于周K线的说明,当指数向上推升到96周均价线时,就不断说明周K线的结构问题,也阐明2年成本线会是一道坎,如今来看,似乎已经成为铜墙铁壁,不可逾越。

从周K线再到日K线的结构分析,你会发现这样的变化和下跌不是无法捕捉,尤其是看了本栏的文章后,更不应该错过才对,否则那就是你自己都无法捕捉自己游动的心、善变的心。亮话在和学员交谈时,常常会和学员朋友谈到,最难分析的不是市场走过的痕迹,而是参与群体的心。

是的,最难分析的就是参与者的心,谁也无法解释为何连续杀出7连阴都没有任何反击动作,谁也没有办法解释周二缩量后,今天再放量下杀,只有这一现象和结构摆在你的面前。其实这些都不需要去想、去猜,因为参与者众,不可能将每个人的想法都获知,既然无法获知每个人的想法,那就不如老老实实的按照趋势来操作,岂不乐哉?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其实亮话在上周就专门写到10日均价线会构成较大的压力,不知道谁还有记忆没有?而且特别说明10日均价线失守后,必然会促使10日均价线向20日均价线靠拢,且会构成10日均价线向下交叉20日均价线,我想这一结构应该在本周就会看到了。越来越近的趋势结构,越来越近的均价线移动关系,都越来越清晰了。

想必大家也都知道《麦氏理论》对三叉线的介绍和说明,学员朋友更应该明白三叉线的影响力和如何应对才对。从51020日均价线形成的结构变化来看,已经构成三线交叉形态,当然是要遵循中短期结构来操作。因为20日均价线的转变不会在短期内改变,更何况10日均价线向下交叉20日均价线的影响力会促使短期交易清淡。

当认清楚以上关系后,应该可以接受这一技术性转变了。当然,我想经过今天的下跌,估计也没有谁不认可当前形成的结构改变,甚至开始有人大呼空头格局已经形成了,不过真正转变的时间还不到,本栏所说的是长周期趋势还是向上移动的,这个部分仍然可以维护短期发生的变动,也就会将真正长期结构改变的时间向后延伸。

所以当指数逐步逼近仍然向上移动的60日均价线处时,您应该可以想到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状况了,至少现在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盘旋一下,是否可以回想到729日,当指数瞬间压回到20日均价线时,本栏所说明的状况会不会在60日均价线处重演?

会的。依循当前的指数位置来看,未来还会有至少30个交易日,60日均价线都是扣减低指数区域的,当然,我们不能固定的来看待60日均价线的移动关系,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改变,但是至少现在可以确立即使短期内指数立即压回到60日均价线处,还是不会立马改变60日均价线的移动方向。所以当指数继续向下回档,第一次与60日均价线亲密接触时,应该会有一次强力反击,当然,不要期待会如同729日回到20日均价线处的力度,至少现在还看不到。

综合以上分析来看,中短期指数面临的结构调整还是比较清晰的,只要不贪婪和抱有侥幸的心理,按照客观的技术条件来操作,还是可以轻松的在2060日均价线之间游走,未来一段时间,指数可能都不会脱离这个区间。

上面更多的篇幅谈到了60日均价线,这是连日下跌来最不好的状况了,不过今天午间的分析中已经和大家说明,从K线的结构分析,3088点处也应该会是多头选择坚守的位置,其实这与60日均价线之间的距离已经非常近。对于此次下跌的幅度和空间以及力度之大,后面本栏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后面我们再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