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耕谈】周五(7日)操作策略分析

(2009-08-07 09:18:45)
标签:

股票

作者:亮话天窗

截止到周四收盘,上证指数本周已经下跌55点,坦言,对于当前3300点的指数位置,55点的下跌算不上什么,很容易就可以收复。不过这个任务留给了周五,就显的不确定性增添了许多,因为本身周五的行情变数就很多,更何况是连续三天形成的k线结构是短线跌势格局,如此则是不利于今日作价向上收高的,反而还有进一步回档的趋向!

不过这一切都应该要从周K线上来予以解读,可能会比从日K线上来观察,更能够掌握整体结构的变化特征。熟悉《麦氏理论》分析的投资者朋友都应该明白“周线为主,日线为辅”的技术原理和分析原则,无论从结构的稳定性上,还是趋势的观念上,都要远远胜过日K线,尤其是在周初和周末通常行情都会受到周k线的结构影响,开盘和收盘也决定了周K线的结构特征,如何作收其实也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投资者对下一周行情的展望。

依据当前的周K线结构,想必大家都应该明白为何在这个位置产生震荡与修整,只要用分析三部曲来推导96周均价线的移动趋势,那么您就会清楚指数面临的趋势性压力已经影响到当前的指数发展。这在729日的杭州的研讨会上,亮话就和大家做了非常细致的说明,尤其还将之于20044月份的行情做了比对说明,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两者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鲜明。

此处指数是从7月下旬向上冲击到3400点区域,越过96周均价线后就产生连续三周的震荡调整格局。当我们明白2年成本线构成阻碍后,也自然会对连续三周以来的修整格局感到坦然,而不会盲目于不知名的因素。不过从三周的走势来看,虽然出现明显的滞涨特征,甚至出现上下冲洗的现象,但是并没有构成非常大的破坏性,当然,这也与之前连续9周上扬构成的基础有关,毕竟经过连续大涨后,想立马就吞噬之前的果实,门都没有,不然怎么能够顺利的派发出筹码呀。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来看待资金对盘面的维护也应该不足为奇,尤其是权重股盘中作价试图将指数稳定在一个相对的水平上,但是也不可否决每周超过10万亿元的交易量,还是有点过大的,已经超出了历史水平,也需要将投资者的热情降降温。

不过,就K线结构和均价线体系而言,相对于当前指数位置,6周均价线未来还有3周都是扣减低指数区域,所以也都应该不会立即就改变6周均价线的移动趋势,而12周均价线未来6周都是扣减3000点以下区域,24周均价线扣减水平更低,更何况从3月份行情启动之后,指数至今都未回探12周均价线。如此来看待,下方所构筑的壁垒对指数形成强而有力的支撑效应,根本就不担心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真正的跌势都需要改变12周均价线之后才可能会出现比较深幅的调整,现在还早着呢。

根据《麦氏理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屡试不爽,比如上周指数回探6周均价线处就构成强力反击,倘若真的有机会在短期内就看到指数回探12周均价线,那可又是一次逢低承接的好时机呀,当然,一定要用分析三部曲来推导参考均价线的移动趋势,倘若拖延到12周均价现已经发生了方向性转变,那自然也不能再使用“第一次亲密接触”,参考性就大打折扣了。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就充分的了解了周K线的结构特征,只要根据周K线的波动规律来运用操作,就自然可以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而不会仍停留于涨喜跌悲的投资陋习中。

今天是周五,周四收盘在3356点,距离6周均价线3255点还有101点的空间,也就是至少要下跌101点以上才会跌破6周均价线,而6周均价线仍然是向上移动的,且保持较陡的角度向上推升,都应该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所以本周也都应该不容易立即跌破6周均价线才对,而根据其移动关系,只有跌破6周前的价格水平才会促使6周均价线的趋势改变,如此来看,岂不是要跌到3088点才会改变?这是不可能立即做到的。而反过来看,则倘若真的再跌回到6周均价线处或者之下,都应该会受到6周均价线的影响而止跌,或者受到牵引而回拉,更何况3189点都是很困难在短期内立马见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待,短期的震荡已经在所难免,但是周K线的结构还会促使指数出现反复波动的走势,只是由于阶段量过大以及高档盘旋的时间累积效应出现后,会促使市场发生震荡的格局,不过只要依循周k线的结构特征,仍然有可操作的空间。

今天开始,多多关心周K线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