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波行情的发展与大型股涨跌关系
(2009-05-29 20:41:02)
标签:
股票 |
本次行情的上涨是从4月28日触及低点2372点后开始,在麦氏理论的分析体系里头谈到缩量的关系及回补缺口2379点以后产生反击,这个在之前的多次说明中已经谈及,但是在29日的大涨以后,多头应用权重股的影响发动了一波持续性的上涨,与当时本栏倾向保守的看法出现差异。
其实,在行情还没有走出来时,在那个阶段,估计多数人也会因为看到下跌而保守,尤其本栏依照均价线的关系谈到在5日均价线下跌,10日均价线也来到接近中期均价线,虽然还没有出现向下交叉,但是在形态条件下的确应该慎防从2372点反击以后的再下跌。如果这个阶段反击,有些时候也会突然之间瞬间重挫,构成骗线式的拉太后反手下杀,这个也是本栏为什么保守的原因。
因此,在4月30日的分析中谈到均价线的趋势,配合量潮的演绎,本栏倾向保守看待后面的行情,虽然知道中期均价线还没有形成正式“扣高而助跌”的趋势状况不应该如此保守,但是在成交量实在无法持续放大,及创造另一次大量高峰形成推动的条件下,还是保守应对,因为虽然中短期均价线还没有形成向下或是区域的三叉,但是也可能因为拉抬不成,或是一次骗线式的拉抬后反手下杀。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从5月4日以后的行情上涨最后出现持续的推升,虽然成交量没有再度放大,但是多头并没有理会量潮条件的不足,还是大胆的前进,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发动权重股的上扬。
其实,在板块的轮动中权重股本身就是作为控盘工具,尤其在一个重要的过程中,往往作为控制指数涨跌的工具。其中有几个重要的特征:第一种状况属于上升趋势的大涨时,尤其在波浪理论中说的大多头主升段行情中常常就是用权重股发动,这个部份可以参考06年8月下旬以后的工商银行与中国银行上涨作为代表,因为它们的发动,所以形成一波再度推高指数的行情。
但是在初升段中,通常权重股只是作为一个冲关行情的辅助工具,或是一个号召而已,而在初始的初升段行情中每一次发动权重股时就会形成非权重股的反向下跌,在2389点之前的状况几乎都是如此,因为它上涨的基础是在中长期均价线还没有与长期均价线交叉之前。
在“三级三度交叉”之后进入“四级四度交叉”本身就是一次改变的开始,真正改变是到了四级涨势确立的阶段,即形成长期均价线翻扬的开始,时间就在3月16日,当时本栏就是根据长线的关系强调涨势的确立与发动,相信很多读友应该清楚那段行情的演绎。
那么来到5月4日之后再度应用权重股操作,这个策略到底是合理吗?正确吗?可以持续吗?为何这样做呢?
这个策略假如是在量潮支持下的发动,那么它一定是合理的,但是当中期均量线已经来到1519亿元的基础下期待应用权重股发动,势必需要动用更大的量潮助推,在没有这样的量潮下,这样的推动上涨不太合理;因为不合理,所以实在没有理由相信多头的发动可以成功,尤其看到多只俱有代表性的权重股形成了量潮萎缩,但是价格上扬的明显“量与价”背离的形态,这样当然是不应该的,如此发动当然不正确。
量潮不支持的基础是如此薄弱,如何可以持续上涨呢?没有办法持续就会有失败的危险,那么多头为什么非要这样做不可呢?显然背后一定俱有政策的另一层意义,这就进入了“不得不为”的状况来解释,尤其是“股票也要讲政治”的背景下,当经济危机或是不景气导致消费意愿降低的时候,维持一个稳定的股票指数上涨,至少可以盘活市场资金,如此对市场的消费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就可以说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干预行情。
坦白说,没有人可以说明“看不见的手”在干预行情的资金来源,是否如有些经济学家说的因为放款太多造成流动性过剩,企业深怕投资没有利润回报,手中有一笔闲钱可以利用,而股票的变现性快,干脆投入股市;另一个说法就是政策上为了新股发行,所以势必盘活股市,这样才有利于新IPO的推展。
从创业板及新IPO的开闸来看,似乎以上的两种状况可以说明了一切,加上近期权重股的上涨之后,更说明这一切的确是有一些刻意凿刻的痕迹,那么选择什么题材开始呢?这个就是重要关键,原来就是选择“上海市两个中心”为题材开始发酵,所以倘若这个题材真的成为市场的炒作话题,那么就应该多多关注这些个股的变化,因为它必然会有一个持续而且连动的动作,尤其当市场出现摇摇欲坠,似乎开始要下跌时,就是这些股开始拉抬的时候。
所以近期可以看到诸如浦发银行上涨了21.85%、民生银行上涨了26.53%、兴业银行上涨了29.27%、深发展A上涨了14.36%、中国石油上涨了19.20%、中国石化上涨了9.96%,就说明了这个现象。
在3月19日上海市两个中心启动的港口运输的上港集团、振华港机、中集集团、中国船舶等上扬,但是到这个阶段反而没有看到它们持续发力,反而是部份的房地产股票上扬,例如世茂股份、锦江股份、上海金陵等,两桥一嘴反而涨幅不如它们,显然这个与题材的发酵有点不同。
上海地区计划推动以后近日深圳地区也推出综合发展计划,其他诸如行业的振兴计划等等已经应用过一段时间,也激励了行业的上扬,但总是因为消息一出就发动,没有较长一点的效应,反而是“家电下乡”及“汽车下乡”产生的效益相当明显,而且成为全世界的模范。
不过其他国家是无法仿效,因为他国的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异不大,所以产生的效应也有限,例如汽车业在美国已经是产销过剩,三大汽车业都很难熬过倒闭命运,如何可以“汽车下乡”呢?家电就更不用说啦!因为普及率高,不可能仿效,也不会有效果。
所以同样的一个策略,在我国有效,在他国不行。如此,后面还有什么更好的策略可以刺激市场资金投入股市再放大?是降低资本金投入的比例吗?也许有帮助,但是重点在企业的投入必须有利可图,假如市场的消费能力不足,实在不敢期待因为降低资本金比例以后会激励企业立即投入生产。
以房地产行情在5月份前创造的假象需求,或是出现一波假性需求,或是仅仅是一些刚性需求产生短期效应,但是却被刻意渲染成景气的复苏,这样与事实差距太远,很难想像真实状况会如何?
从这些蛛丝马迹来看,权重股的拉抬就变成“不可持续性”及“不可能的任务”,倘若属实,那么对股市主要趋势的发展应该是不利,或是要期待在这样的基础底下持续上扬,还真是难度非常高。
那么目前应该如何看待权重股的助涨行为或是操作意义呢?下一篇再谈谈股价的变化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