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分析的推理分析过程
(2009-05-25 14:07:27)
标签:
股票 |
作者:亮话天窗
今日的行情产生的变化对市场影响深远,请大家务必注意当2559点跌破,同时20日均价线开始拐头后助跌,结果会如何?
在麦氏理论中说的“跷跷板原则”,“扣低而助涨及扣高而助跌”,目前的20日均价线还属于扣低而助跌,所以这个部份构成的影响当然是均价线“还不会立即下跌”,但是再过四天之后进入扣高,若是进入2559点的扣减,状况会更严重,时间改变在下周一(6月1日),但是平衡点在2559点,提早改变就提早发生。
如果将同样状况放在5、10日均价线作为参考,只要低于2579点都是助跌,重点是本栏在上周已经谈到,所以短天期的压力存在,这个时候要看看长天期如何化解压力,而化解压力的条件在成交量。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是提供您参考不应该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操作,只是针对麦氏理论的量潮基础进行说明,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地在广州市,除此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本文章未经授权转摘,本公司保留法律追诉权。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倘若看成交量,估计你不会有乐观的想法,更不敢期待量潮会开始助涨,因为几乎形成集体性的密集向下死叉的均量线,说明量潮压力非常沉重,这样如何化解呢?这个破坏非同小可。
从量潮条件来看,避开已经是唯恐不及,如何可以冒险呢?所以这个就是为什么麦氏理论一直从量潮的角度与观点出发来看问题,而不在乎价格的关系,因为认定价格是虚的,虽然知道价格还有再上涨的空间,但是空间到底有多少呢?不想去探讨,也不想去看,所以不做预测。
在分析中,本栏屡次谈到从成交量的角度看,而没有谈到从价格关系看,其实价格关系的推演时在均价线的关系上,这样的分析体系本来就是麦氏理论设计的一个模式中的部份,当这样强调与补充时又被看成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
其实不是只有这样说的人在看人,别人也再看他,结果呢?是不是变成“为了批评别人故意找理由”,两个状况的结果是一样,第一个是看不下别人分析,也看不惯人家说明,总是要找理由来批评,往往就成为言过其实,或是没有依据这个过程说话,形成断章取义,如果又给人戴帽子,就成为欲加之罪。
到底这些事物是对是错呢?本栏已经讲过了,在股票市场中,常常发生“今日是对到明日是错,今日是错到了明日是对”,就如谈到滨海能源(000695),周五的批评意见今日看了是不是都错了呢?重点是态度呀!说他人时自己感觉爽歪歪,但是说错了呢?错怪了呢?会有什么反应?是不是应该说一句公允的谈话呢?
这个就是“各有所爱、各有所取、各自负责”呀!不是吗?你昨日的对今日是错,我昨日的错时今日的对,所以本栏强调,在分析过程中重点在推理的原则与原理,不在结果的对错。至于麦氏理论的推理是否有道理,这个可以公开评述。
麦氏理论的方法论是不是值得使用,这个可以公开来谈,但是一个有方法论述的理论,如何是空洞的呢?何来苍白?从去年11月4日的上涨,涨到2557点都没有错过,这样的理论何来没有实务操作价值与意义呢?
有人反问说:“1664点涨上来不操作也没有什么不对?”本栏只是考虑到风险,在风险面前人人要低头,而风险的选择与控制每个人的选择都不一样,那么选择一个点位以后就不操作,不理会,在过去本栏的分析是如此。这就是一个整体理论的分析模式与思路,没有改变。
2030点是如此、2075点是如此、2090点式如此、2380点也是如此,目前在2557点也是如此,这个就是麦氏理论的风格,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没有因为行情上涨就说涨,也不会看到行情下跌才说跌,这样不是更真实吗?
本栏只讲大盘变化,可以将大盘掌握很好的分析,会掌握不到个股吗?这个就看各位的看法啦!不过在选择上,不谈个股是因为不想去影响他人的操作,也没有要借助谈个股的影响力去影响股价,尤其走过了以后更加不会这样做,没有直接的对价意义,所以不会谈个股。
但是用麦氏理论的量潮与价格的观点推理分析,或是论证麦氏理论的应用模式,这个倒会举例说明,通常不会只谈单一个股,会谈到同类型的个股,这就是风格。本栏会维持这样的模式。
每一次在市场出现变化时都会面临考验,不过一次次的考验都可以过关,所以相信麦氏理论会是一个好的分析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