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理论的推理分析关系
(2009-03-13 10:56:08)
标签:
股票 |
作者:亮话天窗
一个假设前提,“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因为下跌以后到反转上涨,主要就是克服先前的压力,所以先前走过的指数变化与K线形态也需要一天天的化解,最好的化解就是时间,当一定的时间周期走完,原来存在的卖压就会相对减轻。
这个就是市场习惯的处理模式,时间是最好特效良药,因为时间的推移,会将原来想卖出的卖压抑制,本来想卖但是因为跌太深,所以不卖了,因为不卖也就构成相对的设定筹码效果,这个就形成环环相扣的关联与关系。
时间周期的设定可以依据长短结合加以应用,例如,假如你用中短的20日周期作为分析基础,那么请以20日均价线的第1天与第20天的价格组合作为推导的基础,来看看今日的价格在“扣减”第1天时,它的“对比”关系,假如“扣减”的价格比较高,可以立即判断20日均价线的“价格压力”很重,不容易推动上涨。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供您参考但不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你进行操作,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在广州市,在广州市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倘若正好在“伯仲之间”,那么就代表准备改变趋势,通常也是均价线“走平”的关系;若是“扣减”的是低与目前的价格,就表示会有助涨效果。
因此就出现了所谓的“扣高而助跌”、“扣低而助涨”的关系,麦氏理论称之为“跷跷板”关系,可以应用这样事先得出的关系加以推导,如此可以得到一个“立即而明显”的答案,这个答案就是“上涨”或是“下跌”。
30日为什么使用?市场往往都是“莫衷一是”,多数人的说法是“很准”,真的吗?没有人认真统计过,其实不是。因为30日是从台湾传过来的习惯而已,很多人是“使用了而不得而知”。
所以,用一个阶段或是一个周期的价格变化就可以轻易的推导出未来“数天”的走势变化,如此就可以直接的说明未来几天内是趋向多头有利还是不利的局面,自然也就会相应的涨跌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