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用3、5年均量线底对比应用。

(2008-09-20 13:05:19)
标签:

杂谈

 

作者:亮话天窗

 

本栏说的是3、5年均量线,你用过吗?试看看调整一下你的电脑,不过很多电脑是无法使用这么长期的均量线,假如你连这个都没有,你如何去体会麦氏理论的均量线原则与关系应用呢?倘若连这个都不知道,你要如何去评论麦氏理论呢?假如知道不足还加以评论,或是妄加论断,这样不是更贬低自己了吗?

 

本栏欢迎你随时加入谈论,但是应该是相互的交流你的观点与看法,不是胡乱的评论与评价,更不是无中生有,然后进行莫名其妙的指责,还是多体会一下麦氏理论所谈的量潮结构问题后再来评论,我想你的思想体系会更完整,对事物的理解才会更充份。

 

一般人所谓底部的概念是指低点的完成,这个观点与麦氏理论有很大的不同,底部量与最低点不一定同步,但一定出现在压缩量形成之后出现的反压缩之间。当成交量压缩到了一个极低的阶段,反压缩就会出现,就如当皮球被挤压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开始反击,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本栏声明: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及理论论证说明,仅供您参考但不构成投资建议;个股的分析说明不是推荐、点评,也不是建议你进行操作,投资者要自行研判,风险自担。本公司注册在广州市,在广州市以外的任何机构都非本公司的代表,请明查。股市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先应用20日均量线来说明,当20日均量线来到320亿元时,对比状况还需要对应量的出现。因为对应量才是改变量潮状况的主要指标,没有这个增量,根本就无法改变,何种状况下对应量会出现呢?到了市场忍受程度的极限时,自然就出现。

 

多数人都会以他自己看到的去解读麦氏理论,然后会说麦氏理论就是这样。事实上根本不是这样,但是当我们用量潮加以深入解读时,也许他又会说“讲错了还死不认错,明明不对了还这样狡辩”,这些都是极度错误的观点,是不理解的观点。

 

其实重点在于观感问题,因为多数人的感受,底部量之后就是最低点,这个是指最终的低点,但是在下跌过程中,在某些阶段中,还是有各种低量的出现与产生,这点是很多人无法理解,也不会接受的,总会以为“你说的底部量出现就不能再跌了”,这又是一个理解的错误。

 

在麦氏理论的分析中,不会刻意去预测低点,但是会告诉你在哪个阶段中产生那种变化状况,这个变化会产生怎样的支撑效果,在这个前题下你要如何把握,不过就是如此。

你可以将最近两周的文章打开来仔细阅读,你一定会发现,本栏在分析过程中一再强调8月20日之后的20天循环关系,及成交量压缩到低点后产生5日均量线与10日均量线交叉的关系,也谈到20日均量线的形成条件,这些统计是任何技术分析书籍里头没有的,这个才是分析的精华。

你能够平心静气的去看看吗?假如你看了以后还是有很多不满,表示你已经带着先入为主的观感来看问题,也许需要先调整一下你的心态以后才可以谈论分析问题,你说是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