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编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题.答案第四单元

(2018-11-28 10:55:39)
标签:

教育

分类: 初二教学篇

                                 

部编人教版八下《道德与法治》教材活动题.答案 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课尊重自由平等

1、教材第90页运用你的经验

围绕“自由”这个话题,小蕊、大海、阿梅三名同学表达了各自的观点。

小蕊:自由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海:自由应该是完全由自己做主,但现实生活中怎么有那么多规矩和限制呢?

阿梅: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结合三名同学的观点,说说你对自由的认识。

【答案】小蕊的观点是错误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大海的观点也是错误的。自由是是有限制的,无限制的自由只能产生混乱。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与伤害。

阿梅的观点是正确的。自由就是做法律不禁止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律之内的的自由,主要指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自己的意志活动的权利。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2、教材第91页探究与分享

1)挣脱了束缚的风筝为什么“无力回天”?

2)如何理解自由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答案】(1)风筝挣脱了线的束缚,

失去了线的保护,自然“无力回天”。

2)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正如火车有了轨道的限制,才能顺利地行驶;

车辆有了红绿灯的限制,才能安全地同行。

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

导致混乱与伤害。

3、教材第91页探究与分享请查阅我国对网络言论的相关法律规定,说一说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

【答案】《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

()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网络世界自由的边界是遵守道德和法律。

4、教材第93页探究与分享结合上图,请用身边的实例与同学分享自己对平等的认识。

【答案】如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让农民和城市居民享受一样的待遇。

5、教材第94页探究与分享

1)查阅资料,了解今年出席两会的女性代表和委员的数量与比例。

2)请你列举运用法律保障男女平等的事例。

【答案】(1)十二届全国人大共有代表2924人,其中女代表699人,占23.9%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共有委员2237人,其中女委员399人,占17.8%

2)在宪法总纲第六条中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教育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均享有男子平等的权利。”继承法明确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妇女享有拥有、管理、处理财产的权利。等。

6、教材第95页运用你的经验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人犯罪法》的相关规定,对田某的言行进行评价。

【答案】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七条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当予以批评教育,不得开除。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 ()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第十五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吸烟、酗酒。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材料中田某的言行是错误的,是对自由的错误认识。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的自由。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法治也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侵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行使自由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

7、教材第96页探究与分享1)请你评论唐某的言行。(2)如果你是关某,面对此事你会怎么做?

【答案】(1)唐某的言行非常错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构成了违法。在网络上要自觉遵守网络公约,要自觉遵守法律。作为公民,应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不得超越法定范围和界限,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2)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8、教材第97页探究与分享

陈云的言行对于我们践行平等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应平等的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约束的特权。

9、教材第97--98页探究与分享结合三幅图片,与同学交流生活中存在的就业歧视的事例。

【答案】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就业歧视的事例,如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等。要正视现实,转变观念。就业歧视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原因,非短时间内可以顺利解决。应正视现实,当遭遇不公正就业歧视时,应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努力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用成就扭转社会上一些陈腐观念和做法。其次,要执着应对,不轻言放弃。再就是应据理力争,必要时依法维权。

拓展空间

1、教材第95

在课堂学习中,同学们对法律意义上平等的两层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也有同学问:“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与“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不是存在矛盾呢?

针对这一疑惑,以小组为单位搜集相关案例,分类整理,结合案例在班级组织一次“以案说法”活动。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矛盾。因为老人、儿童、孕妇、残疾人等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是需要帮助的特殊对象,所以对他们给予“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是对他们人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也是对宪法精神和原则的体现和尊重。

2、教材第99页拓展空间

你看了同学办的板报后对践行平等有何新的认识?

你打算在家庭和学校生活中如何践行平等?

我会这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

1101页探究与分享

思考:(1)假如你是这位父亲,你会怎样分配这四锭黄金?(2)结合分黄金的故事,谈谈你对公平的看法。

【答案】(1)平分。(或大儿子精明,二儿子有孝心,一人一锭,三儿子生计困难自然理应多分,这也符合中华传统。)

(2)公平通常指人们基于一定标准或原则,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不倚的态度或行为方式;公平就是每个人都能在良好的合作中得到应得的利益;公平要帮助和扶持弱势群体。

2101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问题:依据你对公平的理解,请对上图中的行为和政策进行评价。

【答案】左图中“请朋友帮忙摆平”,这种行为违背了规则公平原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是法律不允许的行为。右图中“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帮助困难家庭和地区的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一种机会公平。因为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要求党和政府为他们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和条件。

3102页“探究与分享”,思考:结合以上图片,谈谈公平的价值。

【答案】(1)对个人而言,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平不仅能保证个人应得的利益,使个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而且能让人感受到尊严,从而激发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效率。(2)对社会而言,公平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重要基础。公平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公平有利于营造更好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推动社会持续发展。

4103页上面的“探究与分享”,思考:在讨论什么是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时,同学们用关键词的方式给出了自己对行为特征的描述,请你来续写。

【答案】正义行为,如:光明磊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高风亮节、正人君子、精忠报国、赤胆忠心、忧国忧民、见义勇为、秉公执法、公正廉明等。

非正义行为,如:偷鸡摸狗、同流合污、贼眉鼠眼、小偷小摸、含血喷人、不择手段、阴谋诡计、造谣惑众、遮人耳目、装神弄鬼等。

5104页最上面“探究与分享”,可分小组讨论思考:上述事例对于你理解正义有什么启示?

【答案】正义作为法治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之一,要求依法保障人们的正当权利,使受害者得到救济、违法者受到惩罚;要求人们分辨是非,惩恶扬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要求人们对弱者给予必要的扶助,以保证其有尊严地生存。

6104页最下面“探究与分享”,思考回答:国家建立和完善上述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制度的生命在于正义,制度的效用在于保障正义。有了正义的制度,即使是社会弱势群体,也能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得到社会的关爱。作为社会制度中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更应体现正义的原则,成为维护正义的有力保障。

7109页“探究与分享”,思考:评价三名司机的行为,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答案】守护正义需要勇气和智慧。既要勇于斗争还有讲究策略,寻找有效方法。

相关链接常用重要的热线电话 110--负责处理刑事、治安案件、紧急危难求助 (迷路等 ) 120--紧急医疗救援中心。 122--交通事故处理。 119--火灾隐患举报、火灾救援、技术援助(如车祸、人员被困)、化学援助(化学物质泄露)、生物援助(病虫害)。注意: 12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监护人应教育孩子不要以无聊时乱拨打110119120戏弄民警、消防员、医务人员取乐,如有别人的孩子用自己孩子的手机或电话戏弄110 119 120(则罚款100),应对其或让其家长对其进行教育。

8110页“探究与分享”,思考:图中的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

【答案】需要回避。审判员回避正是体现了司法公正。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45条规定,回避的对象包括审判人员和其他人员。《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三种情况可作为回避事由:一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二是与本案有利害关系;三是与本案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的公正审理的。为了保证本案的公平公正,审判员需要回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