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秦腔贾平凹随笔 |
分类: 邂逅有时 |
http://s9/bmiddle/4a8b38dahcff36e1bc828&690
记下,是因为放下
贾平凹写过一篇散文《秦腔》,里面用细腻感性的笔触生动鲜活淋漓尽致地写下了他故乡的秦腔繁盛热闹景象。他说:八百里秦川,源于西府的秦腔,是农民大苦中的大乐,他们在田野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农闲的夜里,村里男女老幼组成的戏班排演秦腔戏,然后逢着年节便唱大戏,半下午人就扛着凳子占地位,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顽童,卖小吃的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排戏,唱戏,看戏,忙了唱,闲了唱,大喊大叫的唱,正正经经的唱,一年到头人人都在唱,人人都会唱。他又说:甚至演员在台上亮相,人们在台下品头论足,一场秦腔戏演出,会引来好多外村的人来提亲说媒。秦腔在那块土地上,有着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础,他们一生最崇敬的只有两种人:一是国领导人,一是当地的秦腔名角。秦腔于他们,是和西凤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漠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
后来,意犹未尽,他又写了一篇500多页的长篇巨著,仍是以《秦腔》命名。在这篇长篇里,秦腔贯穿小说始末,成为他整个故事的线索。贾平凹的故乡是棣花街,他的故事是清风街。棣花街是月,清风街是水中月;棣花街是花,清风街是镜里花。他对秦腔一腔热血地爱着,他对故乡饱含深情,痛苦而狂热地爱着。
在贾平凹的后记里,他是这样描写他的故乡的:在陕西东南,沿着丹江往下走,到了丹凤县和商县交界的地方有个叫棣花街的村镇,那就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那里,并一直长到了十九岁。棣花街属于较小的盆地,却最完备盆地的特点:四山环抱,水田纵横,产五谷杂粮,生长芦苇和莲藕。村镇前是笔架山,村镇中有木板门面老街,高高的台阶,大的场子,分布着塔、寺院、钟楼、魁星阁和戏楼。村镇人一直把街道叫官路,官路曾经是古长安通往东南的惟一要道,走过了多少商贾、军队和文人骚客,现还保留着骡马帮会会馆的遗址,流传着秦王鼓乐和李自成的闯王拳法。让村镇人夸夸其谈的是祖宗们接待过李白、杜甫、王维、韩愈一些人物,他们在街上住宿过,写过许多诗词。村里更有那么多能人:宽仁善制木。本旺能泥塑。东街李家兄弟精通胡琴,夜夜在门前的榆树下拉奏。中街的冬生爱唱秦腔。五林叔下雨天爱给孩子们说《封神演义》,竟和书本上一字不差。生平在偷偷地读《易经》,最后成了阴阳先生。百庆学绘画,拿锅黑当默,在墙上可以画出二十四孝图。刘新春整理鼓谱。刘高富有土木设计上的本事,率领八个弟子修建了几乎全县所有的重要建筑。西街的韩姓和东街的贾姓是棣花街上的大族,韩述绩和贾毛顺的文墨最深,毛笔字写得宽博温润,包揽了全村镇门楼上的题匾。每年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十五,棣花街都是唱大戏和闹社火,戏和社火去县上会演,总能拿了头名奖牌。
怀着悲悯苦楚之心,他写自己的故乡,写农村现状。可以说,清风街就是整个农村现状的一个缩影。他忧心忡忡地说:从1979年到1989年十年的时间里,故乡的农民生活富裕精神富足,他们很舒心,那些年是农民最快活的岁月。后来,国家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城市,农村又怎么办呢?农民不仅仅只是吃饱肚子,水里的葫芦压下去了一次就会永远沉在水底吗?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泄洪池。旧的东西稀里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又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儿都是难活。长期以来,农村仍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我仍然是不断地回到我的故乡,但那条国道已经改造了,以更宽的路面横穿了村镇后的塬地,铁路也将修有梯田的牛头岭劈开,听说又开始在河堤内的水田里修高速公路了,盆地就那么小,交通的发达使耕地日益锐减,老街几乎要废弃了。村里没有了精壮劳力,原本地不够种,地又荒了许多……我站在街巷的石磙子碾盘前,想,难道棣花街上我的亲人、熟人就这么很快地要消失吗?这条老街很快就要消失吗?土地也从此要消失吗?真的是在城市化,而农村能真正地消失吗?如果消失不了,那又该怎么办呢?这正是他写小说《秦腔》的前提、动机和社会历史背景。
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强烈冲动地要为故乡写这篇小说,他为什么在写作中充满了矛盾和痛苦。我明白了他为什么感激着故乡,又恨故乡。明白了他为什么不知道该赞歌现实还是诅咒现实,是为棣花街的父老乡亲庆幸还是为他们悲哀。我难过着他的难过,理解着他的矛盾与悲哀。
他说:我清楚,故乡将出现另一种形状,我将越来越陌生,它以后或许像有了疤的苹果,苹果腐烂,如一泡脓水,或许它会淤在地里生出了荷花,愈开愈艳,但那都再不属于我,而目前的态势与我相宜,我有责任和感情写下它。面对时间汹涌的大潮,他怕故乡棣花村消失,怕像棣花村一样的许许多多个村庄消失,怕故乡改变,变得让他再也记不起从前的模样,以一种他不想承认不愿承认的模样迎接他。因为,那样的故乡已不是他的了。父亲在要进入新世纪的那一年去世,老一辈接二连三地都去世,和他同辈的人也都老了,日子的艰辛使他们的容貌看上去比我能大十岁,也开始在死去。鲜活的故乡正在老去和死去,这样的状况他不想看到,之于故乡的这种势无挽回的衰退和凋败,他无法改变,也阻挡不了,他每回去一次就增加一次痛苦。他把母亲接到了城里,棣花街这几年回去次数减少了。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如果将来母亲也过世了,我还回故乡吗?或许不再回去,或许回去得更勤。
除了逃避,他又给自己加了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把故乡记下来,用自己的笔,为故乡树一块碑子,一点一滴,将故乡来存念。如果想念故乡,也只能从中寻一些模糊的记忆。即便是回去,他能找回记忆中的故乡吗?
在对待这篇描写故乡的《秦腔》时,贾平凹对自己的写作产生怀疑。文章惊恐成。之于自己生于之养于之的故乡,他又该以什么样的笔调来写呢?医术再精湛的人也治不了自己的病吗?还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对自己的故乡,他看透了吗?看懂了吗?理解了吗?又将做如何想?他彷徨着,惊恐着,无所适从。
摸着自己的良知来对待这本小说,对待自己的故乡,将它的本来面目呈现在人们眼前,呈现在人们面前,呈现在读者面前,是非功过,任由人评说吧。
写完了,故乡就能被放下束之高阁吗?
在他的小说里,有他排行老四的热爱秦腔的父亲和母亲的影子,有他的两位伯父和三位婶婶,有他的堂兄和乡亲们,有棣花街。
故事从清风街开始,讲述了农村从土地承包到改革的十年变化。从夏风娶了清风街上最漂亮的白雪开始。清风街是州河边上最出名的老街,老街上出了两个大学生,一个就是夏风。夏风娶了在县剧团唱秦腔的白雪,可他又不喜欢秦腔,一心想把白雪调到省城里去。结婚不到一年,他却和白雪离了婚。一生热爱秦腔正直善良的夏风的父亲夏天智一气之下大病而终,临死不认夏风这个儿子。秦腔凋零后剧团解散,白雪忍着伤痛和剧团几个人组成乐班走乡串村在人家的红白喜丧事上赶场子挣钱糊口。父亲死后,夏风再也不回清风街。夏天义是清风街的老书记,他热爱土地就像热自己的生命,并一心一意捍卫着土地。夏君亭是清风街新上任的书记,与夏天义相反,他一心想通过改革使农民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们一个想让农民有饭吃,一个想让农民口袋里有钱,结局是两个人都在现实面前失败。在这里,作者是迷惘的,痛苦的,他看不到农村的出路,有对夏天义热爱土地的肯定,也有对君亭改革的肯定。他不想看到那个文化底蕴深厚乡土气息浓郁的故乡消失,亦不想让自己故乡的人贫穷,被命运归入社会的最底层。
但是小说的结局让人黯然神伤。为什么要这样结束?!为什么这样的悲观?!我为书中人的命运难过,我为贾平凹难过,我深深地理解他。半夜醒来辗转难眠,凌晨一、两点又拿起书,读完方睡去。心情抑郁难当,第二天又拿起书读,潸潸落泪。我为夏天智难过,在他得知夏风和白雪离婚后,老泪纵横,大病不起,他一边认白雪当女儿,一边在自家房顶上的高音喇叭大放秦腔《辕门斩子》。我为白雪难过,那么善良那么美的人,最后却像夏天智家院子里的那朵月季花,花瓣掉下一片,又掉下一片,正青春却被命运那只无形的手剥落凋零。我为夏天义难过,一生热爱土地,却英雄气短没路悲途。故乡注定要被人遗忘吗?我怪贾平凹将故事写成这样的结局,刚开始读时抱着厚厚的书盼着读完,快读完时又怕读完,我希望白雪好,希望夏天义好,希望夏天智好,希望农村还是起初那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
这样的结果又是必然的,无可避免的。白雪的凋零,也正是秦腔的凋零,她和夏风存在着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她们的分离也是必然的。夏天义最后被一场洪灾埋在他苦心经营的七里沟里,他的死就像作者心中的故乡,被历史前进的洪流深深埋没在旧时光里,再也看不到。若干年后,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谁还会记得他们呢?
书还摆在床头柜上,几天里,惴惴不安却不敢再翻它。大把的光阴里,每天做完家务后荒闲无着,却看不了其它的书做不了其它的事。我仍然难过。劝自己,放到书架上吧,与它的交汇沟通至此而休。
怀着矛盾而复杂的心情将书放到书架上。又过了几天,仍然不安,失魂落魄,一事无成。
还没有结束吗?我和它交流的还不够多吗?还要怎样?
于是,我一个人,关了书房门,泡了一壶铁观音茶,又将《秦腔》翻开。新买的铁观音非常好,但我泡出来的茶在这一次却未将它的香气和滋味发挥之至。我停下来看了一眼,茶与水需要交融,人与人的思想亦需要交融。想来,茶与水,我与茶,我与书,此刻,仍隔着两颗心吧。但现在,我与这本书却是这样的想说话。我放了一首引生唱的那段《周仁回府》,在秦腔反复曲折的音调里,在袅袅的茶烟里,做了一件必须要做的事。
记下这篇字就是为了放下,是为了遗忘,为了安抚我那颗难于平静的心。我怎么会有和贾平凹一样的心境呢?在我面前挥之不去的白雪,夏天义和夏天智,还有引生,应该可以一一放下了。
后记:书读得很慢很慢,前前后后用了十几天,读完了又读,放不下。心中抑郁难当,像压了一块大石。又反反复复读后记,批注密密麻麻再无隙可寻。望着书发呆,自己已经被它靥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