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白鹿原》影评娱乐《白鹿原》陈忠实 |
分类: 影评 |
http://s3/bmiddle/4a8b38dahca6ffd0ca0e2&690
《白鹿原》观后感:影片难于承载的小说之重
因了年初2月读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便在早已开始炒作的宣传中获知,电影《白鹿原》将在今年9月上映,希望满满,拭目以待。
终于在期盼中等到了9月电影的季节。有些激动,有些忐忑,有些切切,有些高兴,是那种“近乡情更切”的心情。
上周五下午四点四十电影开始,放映厅昏黄的灯光下,里面显得异常空旷,只有我和先生还有前排的一位女性。后来又陆陆续续进来了五六个男女,再无他人。投资过亿的影片放映才第七天,便显得有些寥落,票房不振。
影片开头的广角镜头,用广阔无垠的金黄麦田照亮了观众的视觉。微风轻拂下的金黄色麦田,一浪又一浪地翻涌着,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震憾,轻而易举地将人带进导演要讲述的故事里。然而,这片麦田的作用远远未止于此。麦田与白鹿村的牌坊一同出现的结构性空镜头,大片的像火一样炽热的麦田的结构性空镜头,麦客们挥刀割麦的片段,田小娥坐在麦地里轻摇着扇子看黑娃在麦地里与人撕打的片段……就连小说中的烧粮台亦被演绎成了烧麦的情景,熊熊烈火瞬间便将这一片充满故事的麦地烧为灰烬。但是,金黄的麦田又在接下来的剪辑中再次出现。可见,导演王全安对这片苦心经营的麦地有多钟爱。而影片中这种金黄与灰暗交替的色彩基调,恰恰是影片要呈现给观众的明快与压抑相映的影片基调。
这种表现人物火热的像要燃烧起来的情欲的明快,与那座庄严的贞节牌坊的鲜明对比的基调,正是导演呈现给我们的思考。
http://s5/bmiddle/4a8b38dahca6ffe583ca4&690
片中反复出现的村头的贞节牌坊,在这里起到一个空间透视作用。这种结构性空镜头,让人产生一种难于名状的压迫感,特别是对女性主义的理解。它出现在田小娥婚姻叛逆的故事里,是一种新旧思想的冲突。在这种旧制度旧思想与婚姻自由的新思想冲突下,田小娥有过叛逆,有过反抗,有过追求,她离开郭举人和黑娃私奔,是想过正经日子,奈何她的名字连祠堂都进不了。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搬到一孔破窑洞里,与黑娃过自己的日子,并在后来黑娃砸祠堂时跟着冲进去。但接下来的事情,黑娃逃走,她被鹿子霖引诱利用,又将白孝文拉下水,她的性格发生扭曲,出现自暴自弃,但这种自暴自弃里仍是对旧制度的反抗。影片的最后令人没有料到,田小娥临死前说了这样一句话:“大,我错了,我对不起黑娃。”田小娥死后,结局又在昏暗的光影下,再现了那座威严的吃人的牌坊。这样的画蛇添足的安排,将小说中对田小娥苦心塑造的形象一把打掉,先前的叛逆,反抗,一下子抹平。原来,她还是屈服在那座贞节牌坊下。这样的情节安排,显然悖离了小说的本意,让观众失望,无疑是一个败笔。
http://s15/bmiddle/4a8b38dahca6fff7f3c7e&690
影片大量的采用了广角镜头,关中平原山水土地中给观众充分展现了陕西的乡土风情,视野开阔,乡土沉郁,这样的构图完美、大气雄浑。
最打动人心的,便是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依旧乡野之气的秦腔。那段《将令一声震山川》中饱含苍桑大气又不失关中男人柔情的声音,一下子将人带进了陕西那方关中厚土,听得我几欲落泪。这声音带着关中男人的苍桑与喜悦,带着关中男人的慷慨大义与威猛,带着关中男人的粗犷与豪迈,带着关中男人几千年来一言难尽的沉郁与悲凉。
臊子面在中国也是陕西地域特色很浓郁的小吃。作为西安本土导演的王全安,在影片中对此显然作了充分渲染,出现了不下五次的吃面画面。黑娃捧着大海碗拿着长筷子滋溜滋溜的往嘴里飞快地扒拉宽面条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那爽快的乡野气十足的吃面场面,以及从中传递出来的饭食的香味,让人看了垂涎,真想去西安体味一番!
http://s11/bmiddle/4a8b38dah7aa4cce420ea&690
然而,看完影片,还是掩不住心情失落。
小说中的灵魂人物朱先生和白灵没有出现是早就知道的。冷先生被一言带过,没有出现。主要人物白嘉轩在片中出场不多,小说中不满二十岁的白孝文和鹿兆鹏看上去有些老。影片用近三分之二的片长极力表现的是田小娥,结果人物形象却不饱满不丰盈,甚至有些失败。黑娃回来打断白嘉轩的腰似乎是为了给田小娥报仇,连在小说里最后变得阴险狠毒的白孝文,都围绕着田小娥被刻画成了正面人物。
电影看下来整个给人的感觉是,讲述了在关中平原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一个关于田小娥的爱情故事,《白鹿原》早已经面目全非。陈忠实以“白鹿原”三个字为小说名,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精神,是作为白鹿原的精神支柱出现的,然而影片中并没有用一系列事件将白鹿原的精神表现出来。
http://s16/bmiddle/4a8b38dahca70042a14af&690
影像和文字是两个世界。电影靠视听将故事呈现给观众,它有自己叙述故事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如果将小说原封不动地搬到银幕,也不现实。一部电影,片长大概两个小时左右。《白鹿原》影片原片长五个小时,最后删到156分钟定位。其实,在短短两个小时,将一部史诗性的小说成功搬到银幕,不是不可以。这就要看导演的本事了。
改编名著,尤其是大家都熟悉的名著,即要忠于原著,又要在自己的风格上有所创新,等于二次创作,并非易事。我们看影片,其实就是在读他对原著的解析。
不管怎么改编创新,可以舍去旁枝,但必须抓住主线,一些重大的情节必须忠于原著,不能删改。
给我的感觉是,王全安对影片的思索不到位,似乎还处于混沌状态,他脑子里的小说素材很多,但都是浆糊,并没有将小说理顺。《白鹿原》这样的跨越半个世纪的史诗著作,弱水三千,我只取其一瓢饮,亦未尝不可。但导演似乎胃口大了些,却又消化不良。什么都想表达,什么都想说明白,最后却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说什么,如何来说。
首先是影片的主题不明确。如果想按历史事件为线索,就该抓住主线,舍去旁枝,将每件大事交待清楚;如果想表现田小娥,就应该让人物的张力更大,人物的形象更饱满更丰盈。然而,作为主线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影片中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甚至开始还有,走着走着就忘了初衷,没有交待完就在田小娥这里迷了路。田小娥临死前说的一句与前面人物形象背离的话,将形象抹杀。原著中前后统一的反映田小娥反抗精神的死后鬼魂附体,在田小娥身上也没有出现。
其次是主角不明确。原著白嘉轩这个主要人物,在片中出场不多,且人物形象单薄。鹿三的抗粮似乎与他毫无关系,他对鹿三有的只是充满敬佩。在影片里,似乎鹿三的思想境界比白嘉轩要高许多。田小娥请求白嘉轩进祠堂要名份,他表现出来的旧思想的老顽固毫无思想根源。乌鸦兵到来让他鸣锣他便鸣锣,表现的胆小懦弱。小说中的正义形象、儒家的耕读传家的思想没有在影片中的白嘉轩身上得于体现。黑娃的戏份也不多,闹了半天革命,好象就为了报仇在最后打断白嘉轩的腰,黑娃对白嘉轩产生的心理障碍没有在影片中体现,有的只是小民意识,而不是脱胎换骨的大彻大悟。影片亦没有交待他的死。田小娥的戏份最多,她一跃而上成为影片的主角,但她的形象并没有因此张力十足,反而有些失败。
再次,影片有头没尾,在结构上亦不统一不完整,故事也没有高潮。即不是以造塔镇压田小娥来结局,亦不是沿着历史的主线走向新中国成立。故事叙述到了日本人侵略中国,戛然而止。有些突然,但并不觉得美耐人寻味。
期待多日的影片,揭开神秘面纱,并没有想象的惊喜和认同。若有所失,如鲠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