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2011-12-24 17:23:37)
标签:

《老人

鱼》

严歌苓

书评

分类: 读书随笔

http://s8/middle/4a8b38dahb4d37009bca7&690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 评《老人 鱼》

 

与她的小说《老囚》相比,严歌苓的《老人 鱼》,同样放在了六七十年代的社会大背景中,以事情的发展顺序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老人对“外孙女”无微不至的亲情以及他在那个年代所经历的社会关系变化。小说中作者把自己放在客观的位置,将自己所经历过的那段历史还原,再用一个孩子天真无邪的口吻真实地呈现给我们。她的眼睛所看到的,她那一颗小小的心所能感知到的,该是历史的真实。从那段历史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受过战争洗礼的残疾老人在新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悲欢离合。

老人是个六十岁的残疾老兵,有残废津贴和特殊食品供应,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不必排队就能买到肉和粮食。他没文化,脾气古怪,身上有一股渗入骨血的杀气,喜欢将一大堆真假不辨的勋章当作特殊通行证挂在身上,他的架势他的口吻在那个和平年代有些格格不入,好像仍活在过去的战争岁月里没有走出来。

老人是穗子外婆的后老伴,穗子是寄养在他家的外孙女,从小就和他生活在一起。老人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穗子的外婆与外公并不恩爱,穗子的妈妈与外公的关系也非常冷淡,一直把他当作外人看待。穗子和老人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淡漠的家庭关系中,似乎没有任何值得他对穗子付出亲情的理由,但一老一小却有着所有血缘关系所具备的亲密无间。在这种境况下,外公拿出了他所有的爱,全心全意呵护着穗子,他所有的爱所有的那些特殊供应全给了她。之于穗子,外公是靠山、是胆子、是一匹老座骑、是一个暖水袋。

渐渐长大的穗子因为外公的古怪没文化,因为他的匪气,让她无地自容,对外公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穗子的外婆死后,发生了文革。穗子的妈将穗子爸爸写的一些稿子藏在外公家里。外公守口如瓶,并为此玩了一些小心计与文革头头周旋才使稿子得以保全,为此他给自己惹下了丧送后半生的祸根。这些穗子的妈妈全然不念,在从外公家拿走稿子时,她明里暗里使了一些小心计,并在外婆尸骨未寒时想把穗子不辞而别地从外公这个“不相干”的人身边带走。

因为老人的没文化,因为老人保全穗子爸的那些文稿,老人被文革头头阴险狡猾地算计。所有人都在那天成了生人,那些称外公是老英雄的人们都从熟识走向陌生。老人的徽章被邻居孩子抢了换麦牙糖,残废津贴也被停发,所有的荣耀所有的特权,自那一天后都化为乌有。穗子瞒着外公偷偷给疏以联系的父母写了信。穗子的妈决定领走穗子,她说:我们太软弱了,让自己的孩子给一个不相干的老头做伴,而且是历史不清不白的一个不相干的老头!穗子终于被妈妈在外公境遇风雨飘摇时从外公身边永远地带走。外公就像一块被人用得不堪的破抹布一样狠狠丢在雨地里,再被人狠狠踩上几脚。所有人都背弃了他,这其中也有他倾尽所有疼爱的穗子。穗子走后很少想起外公,在履历表填写里,她的所有亲人里从没有外公这个人。外公后来被撵到一间旧房里,房漏得厉害,他打上门和人闹,口口声声提到的是他的小穗子如何如何。老人不堪的境遇,长大成人的穗子回家探亲时都有耳闻,但她从那次被母亲领走再也没回去过。外公在她的记忆里被无情抹掉了。

老人后来病重起来得了骨癌,疼得日夜难熬时托人给穗子寄了一封信,请求她给他些钱买一种吃了就不疼的进口止疼药。穗子只在信封里放了两张十元票。外公去世,她也是在母亲那听说。老人没有亲人,亲属栏里只填了一个人的名字,是穗子。

外公倒了。那些恩情全然不被人记得。世人负了他,亲人背叛了他。没有人同情他,外公被彻底孤立了,他成了名符其实的孤老头子。

《老人 鱼》中,作者把人性的本质和“素质教养”这两个问题放在了道德架上拷问。小说戳到了人性的最薄弱处。亲情,人情,人性的本质,在这里都得了最坦白最真实的晾晒。多年后,作者一一将它们铺平了,捋顺了,放在青天白日下,让自己潮湿发霉的心得以阳光的慰藉。老人对穗子最朴素最淳挚的爱,大多都在吃上。小说不惜笔墨多处从“吃”上表现了外公和穗子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虽然土里土气,但真挚,发自肺腑,不容质疑。问问自己的爹娘爷爷奶奶,哪一个不是这样把你疼大的。亲情是原始的,自然流露的,不需要任何高雅粉饰,不带有表现性,是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感情,是最无邪的真情流露。然而,这最能体现亲情味的感情,却被穗子的妈嗤之以鼻地认为原始、土气、愚昧、蠢里蠢气。孔子说: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试问,人性的本质需要这些外在高雅的附加吗?高雅了就意味着素质高吗?你觉得自己受得教育高本性就好就有人情味就有良心了吗?

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教书育人的意味,而仅仅是“教”而不“育”。人性不是靠教来改变,它是人的善良的本性,是一个人的本质所在。教养和本性不是对立,不是你受了高等教育就可以将那些你认为土里土气愚昧的最原始最本挚的人性,像脱一件旧衣裳一样所抛弃所摆脱。人性应在你受了良好的教育后得到更好的发挥,使它成为你独特的人格魅力。貌似受过教育有着教养的穗子的父母,骨子里的本性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远亲不如近邻,这一句最能体现人情味的话,在日后外公的邻居那里,得到的却是全然否定。以前那些崇敬外公尊重外公的邻居,在文革头头迫害一个为他们的幸福生活付出了巨大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老人时,一下子从熟识从尊敬变成陌生走向背叛。他们在外公声嘶力竭和文革头头理论时,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见风使舵。墙倒众人推,他们把外公拦在门内,随便外公说什么,他们唯一的反应就是相互对视一眼,他们所有人都在那天成了生人。在他们相互对视的这一刻,世态炎凉,人情冷暖,让人体味了个周全。不得不说,人类的劣根性,势利,嫉妒,幸灾乐祸,落井下石,见风使舵,让这群“近邻”各怀鬼胎地看了外公的热闹。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句公道话。

故事中的穗子在许多小说中都出现过。严歌苓说穗子是她少年时代的印象派版本,她说这部有七个故事组合在一起合编而成的《灰舞鞋》是最接近她个人经历的小说。我也看得出来,里面多处有她自己的影子存在。穗子在长大后,用一颗懊悔的心,想起了那个把爱全都给了她却被她无情背弃的外公,那个不幸的老人。这世上最不能让人理解的,就是感情。有些感情,清晰如自己掌心里的纹路,却总是被是非不名,被微妙来微妙去,最后变得面目全非。她比别人更可贵处是,她有自知之明。

 

 

 

今夜是平安夜,感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城市里的新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