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州取消公交地铁免费四大荒唐站不住脚的借口(图)

(2010-11-07 09:24:40)
标签:

亚运会

广州公交

地铁免费

取消

惠民

理由

熊一亮

休闲

  广州取消公交地铁免费四大荒唐站不住脚的借口(图)  6日从广州市相关方面获悉,广州市从8日起取消亚运公共交通全民免费措施,改为发放交通补贴。据悉,发放现金交通补贴的标准定为广州10个区、2个县级市的户籍家庭及在广州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士家庭按每户150元发放,集体户口的市民按每人50元发放。由各区(市)政府组织发放。

据悉,11月1日起,广州开始实施为期46天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政策,同时根据广州市政府的决定,公交、地铁系统在未来的30个工作日内免费提供服务,作为“亚运惠民项目”的十大措施之一。

本来一个全民都羡慕的惠明项目,亚运期间广州市民免费乘坐公交地铁,一个如此大的广州市实行这样的惠明政策,无不是开国内之先河啊!相信每一个都是兴奋的,特别是在广州的朋友,熊一亮前几天还和一位在广州工作的朋友聊天问及此事,她的回答是说免费一个月,一个月的免费,的确让很多市民期待啊。

对于广州公交地铁免费这个政策,除了很多市民支持外,同样有一些人很担忧,因为在人与交通矛盾突出的城市实行这样的政策,会暴露很多问题是很正常的,如果仅仅因为一些问题,我们的一些管理者就取消这样的惠民政策的话,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公众形象中的地位会打打折扣的,试想,以后谁还会相信所谓的惠民政策,即使相信,今后在老百姓心目中也会大打折扣的,所以不要以为简单的取消一个惠民政策很简单,的确,这样取消公交地铁免费,的确可以减少交通上的压力,但是这样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熊一亮认为此举不是明智之举。应该慎重!下面我们来看看官方给出4大原因:

第一、确保地铁营运安全的考虑。免费乘车以来,随着地铁客流的激增,确实不可避免地对地铁线网的正常安全运行构成了一定的隐患。

第二、为了维护地铁线网良好的乘车秩序。

第三、尽量让市民上下班交通出行的刚性需求不受影响。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免费以来的地铁客流情况已经远远超出了地铁运输能力的承受范围。

  其实从这四大原因里,熊一亮总结为一大原因,那就是人多与交通之间的矛盾,其实这是现在很多城市共有的矛盾,交通满足不了城市居住人口出行的需要,熊一亮在深圳生活多年,对于深圳的交通是比较熟悉的,那就是每天上下班期间挤公交车的现象还历历在目,有时真的是佩服那些挤公交车的战士,可是后来一细想,这难怪挤公交车的吗?如果不挤车,意味着要迟到,要扣工资,所以要怪就怪,城市交通太滞后。

  熊一亮相信,在广州相关部门制定免费乘坐公交地铁这个惠民政策的时候不会没有考虑人多与交通之间的矛盾的,如果一个政策的制定者连这个都没有考虑进去的话,那么我们真的会怀疑其为人民服务的能力?特别是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人多与车少的矛盾不可能只有在免费的时候才出现的?如果政策的制定者在事先都知道这些矛盾的存在,那为何还要实行免费一个月乘坐公交地铁的惠民政策?他们这样制定政策的目的究竟出于什么考虑?这个就让“惠民”政策大打折扣了!

  面对人多与交通方面的压力矛盾?难道广州真的只有取消公交地铁免费政策吗?熊一亮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取消公交地铁免费的确是最好减少人多与交通矛盾的方式,但是试想,来广州观看亚运的人肯定会比会增多,如果到时去广州观看亚运的游客因为交通不能满足运输,请问广州是不是会实行取消游客前往关注观看亚运的政策呢?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的确很杯具啊!

  因此,面对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拿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而不是拿出一个让人人都反对的办法,比如,出现大量人拥挤免费交通工具时,我们应该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疏导,以前我们可以通过买票数量来知道地铁的乘客数量,当超过地铁承载量时我们会停止售票,这样可以有些维护地铁秩序,同样的方式,即使是免费,我们为何不通过人手一票,当然这个票是免费的,这个票主要是方便我们了解乘客数量的,这样也可以更好地疏导乘客的!

  当然,办法有很多,关键看我们的政策制定者,究竟有没有这个意识,从广州取消惠民政策的举措来看,也在另一方面说明,今后我们的惠民政策的制定者在制定时一定要谨慎,要考虑多一切出现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能够有有效的解决方法,相信本着这样的心态,惠民政策才会深得百姓拥戴,才不会让我们的惠民政策大打折扣的!

广州取消公交地铁免费四大荒唐站不住脚的借口(图)

广州取消公交地铁免费四大荒唐站不住脚的借口(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