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地震奥斯卡悬念硬伤熊一亮手机博客娱乐 |
第二大硬伤。不符合好莱坞灾难大片逻辑,海外宣传。在这方面,它与国外要求的灾难大片很不一样,国外的灾难大片要求故事发生有一定的历史概括性,有一定的广度,拥有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比如应该讲述唐山大地震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只放在一个家庭里面,显然无法表现那种宽度和代表性。想要入选奥斯卡,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影片必须曾在北美地区上映。现在华谊兄弟正在全力以赴筹备影片在北美的上映,为《唐山大地震》冲击奥斯卡铺路,预计该片9月份有望登陆北美银幕。一位业内人士说,奥斯卡获奖影片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多达五六千人,这就需要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争取“眼球”。制片方华谊兄弟此前对该片的国际宣传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大硬伤。拍摄技术穿帮镜头比较多。
华语电影的“冲奥之路”
20多年来,国产电影多次向奥斯卡小金人发起冲击,但却鲜有成功的经历,回顾起来,华语电影的奥斯卡之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程。
懵懂阶段:《芙蓉镇》
中国内地第一次正式选送影片参与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是吴天明1985年导演的影片《人生》,此后《芙蓉镇》《红高粱》等国产影片都曾参与角逐。不过,由于缺乏经验,这些影片在参加国外评选放映时没有做任何宣传,加上奥斯卡电影评选背后的西方政治利益,因此都未能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探索阶段:《菊豆》《霸王别姬》
1991年张艺谋的电影《菊豆》代表第五代影人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2年,张艺谋又携新作《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挑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拿下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1994—1995年,李安执导的《喜宴》和《饮食男女》相继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尤其是《饮食男女》一度呼声颇高,最后还是遗憾输给了西班牙电影《美好年代》。此时,华语电影未能赢得奥斯卡的原因并不是电影品质问题,而是华语电影受重视的程度仍远远不够。
主动出击:《英雄》《十面埋伏》
奖项方面的空白直到2001年才由李安的《卧虎藏龙》打破。这个突破告诉中国电影,华语动作电影在西方是有市场的,并催生了此后该类型大片的热潮。在此之后,《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分别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这些大片虽然迎合了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在国内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影片过分看重形式、忽视故事和深层次人性挖掘,最终无缘奥斯卡也是情理之中。
经历过按照奥斯卡模式打造的大片失利的时代,中国电影人也逐步趋于理性,不少影人表示,能拍出观众爱看的电影才是首要目标,冲击奥斯卡应该是次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