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有三大硬伤(图)

(2010-08-16 17:10:52)
标签:

大地震

奥斯卡

悬念

硬伤

熊一亮

手机博客

娱乐


《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有三大硬伤(图)
  日前有消息称冯小刚导演的《唐山大地震》将代表中国报名参加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角逐,据介绍,参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需要靠各国政府的推动,每个国家每届只允许推荐一部影片,片长须大于40分钟,主要用非英文对话,在美国以外的地区发行制作,并在商业院线连续上映7天以上。一般在每年10月前提交至评审委员会,汇总后经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的资深评委秘密投票产生5部最佳提名,之后选出最终获奖者。 

  《大地震》要冲击奥斯卡,就连导演冯小刚的态度都是:我看,不去为妥。冯小刚说:“没有任何看不上奥斯卡的意思,但是我觉得《大地震》不是属于这个奖项气质的电影,《大地震》就是拍给咱中国老百姓看的,去了也拿不了奖。”当然,也许这是冯自谦,但是从冯导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在中国叫好的影片,放到国外去人家不一定买账,纵观华语片冲击奥斯卡的历程,我们心中就应该更清楚这一点,如何评价一个电影的好坏,目前在国内很多简单的方法就是票房收入,据统计,《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已突破3400万元人民币,创国产电影上映首日票房最高纪录。预期是5亿元票房。

 其实对于《大地震》一上映就就备受争议,在国内都备受争议,那么在国外备受争议也就是情理之中,所以《大地震》究竟能否引起国外评委的认可,熊一亮总结认为《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有三大硬伤。

 第一大硬伤。植入广告太明显。首当其冲的是影片过度植入广告。比如,震后的雨水中,扮演“尸体”的演员竟冻得不停地发抖;对李元妮这个唐山下岗工人来说,1986年就装上5000元的电话是不是太贵了……商业品牌并没被自然而然地化解在影片的艺术元素中。这些连普通观众都能一眼识破的‘穿帮’和‘突兀’怎么可能逃过评委们的火眼金睛?” 这部135分钟、耗资1亿美元的电影,至少包含了6处明显的植入广告,包括酒、银行、保险、手机、汽车以及运动衣等。

第二大硬伤。不符合好莱坞灾难大片逻辑,海外宣传。在这方面,它与国外要求的灾难大片很不一样,国外的灾难大片要求故事发生有一定的历史概括性,有一定的广度,拥有各种各样的代表性。比如应该讲述唐山大地震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只放在一个家庭里面,显然无法表现那种宽度和代表性。想要入选奥斯卡,还有一个规定就是影片必须曾在北美地区上映。现在华谊兄弟正在全力以赴筹备影片在北美的上映,为《唐山大地震》冲击奥斯卡铺路,预计该片9月份有望登陆北美银幕。一位业内人士说,奥斯卡获奖影片除了职业评委外,还包括一支庞大的自愿参与会员队伍,多达五六千人,这就需要在公众中广泛宣传、扩大影响、争取“眼球”。制片方华谊兄弟此前对该片的国际宣传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大硬伤。拍摄技术穿帮镜头比较多。 和以往这种有年代感的电影一样,《唐山大地震》的BUG(漏洞)大部分出在时间上,虽然导演冯小刚在电影拍摄之初曾广泛向社会征集老物件,但仍然被网友发现了诸多穿越的物品。

 其实从这三大硬伤中就可以看出,华语片要想在奥斯卡拿奖,关键的是土壤问题,就是拍摄的华语片如何做到既符合中国人的口味,又能满足外国人的心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悬念很大。

   跟中国文学的诺贝尔情结一样,国产电影也有很强的奥斯卡情结。获得奥斯卡的电影固然是好电影,国产电影有追求是应该的,努力拍一些能获得奥斯卡奖的影片也是应该的。希望电影《大地震》能冲击“奥斯卡”,也是希望国产电影能够让世界认可。

《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有三大硬伤(图)

 《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有三大硬伤(图)

《大地震》冲击奥斯卡有三大硬伤(图)

华语电影的“冲奥之路”

  20多年来,国产电影多次向奥斯卡小金人发起冲击,但却鲜有成功的经历,回顾起来,华语电影的奥斯卡之路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历程。

  懵懂阶段:《芙蓉镇》

  中国内地第一次正式选送影片参与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是吴天明1985年导演的影片《人生》,此后《芙蓉镇》《红高粱》等国产影片都曾参与角逐。不过,由于缺乏经验,这些影片在参加国外评选放映时没有做任何宣传,加上奥斯卡电影评选背后的西方政治利益,因此都未能获得奥斯卡的青睐。

  探索阶段:《菊豆》《霸王别姬》

  1991年张艺谋的电影《菊豆》代表第五代影人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2年,张艺谋又携新作《大红灯笼高高挂》再次挑战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3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在拿下法国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后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1994—1995年,李安执导的《喜宴》和《饮食男女》相继获得了最佳外语片的提名,尤其是《饮食男女》一度呼声颇高,最后还是遗憾输给了西班牙电影《美好年代》。此时,华语电影未能赢得奥斯卡的原因并不是电影品质问题,而是华语电影受重视的程度仍远远不够。

  主动出击:《英雄》《十面埋伏》

  奖项方面的空白直到2001年才由李安的《卧虎藏龙》打破。这个突破告诉中国电影,华语动作电影在西方是有市场的,并催生了此后该类型大片的热潮。在此之后,《英雄》、《十面埋伏》和《满城尽带黄金甲》分别获得了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和最佳服装设计提名。这些大片虽然迎合了奥斯卡评委的口味,在国内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影片过分看重形式、忽视故事和深层次人性挖掘,最终无缘奥斯卡也是情理之中。

  经历过按照奥斯卡模式打造的大片失利的时代,中国电影人也逐步趋于理性,不少影人表示,能拍出观众爱看的电影才是首要目标,冲击奥斯卡应该是次要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