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诗亦哲,生如夏花

(2008-11-05 14:50:23)
标签:

杂谈

    是诗人,像林黛玉,一身瘦骨,侍儿软扶,倦倚西风,看海棠花开,泪眼观花,一旦爱上什么,又得不到,就连命也不要了。

  是哲人,像薛宝钗,沉默安详,花开了赏之,月出了对之,无花无月自消停,浮生如梦,该是自己的终是自己的,何苦去争,不是自己的终不是自己的,也何苦去争。

  或许在小时候有辛弃疾的“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嫌疑,以为见花落泪,望月生情该是怎样的细腻情怀,由此心生向往。

  随着年岁的增多,渐渐发现薛宝钗的如诗亦哲,是怎样地淡泊达观,她写的出“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壮语,也写的出“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不语婷婷日又昏”的纤细佳句。但她知道生活的真实,正如她所说的的:诗词本是闺阁中的戏物。她放的下诗词,面对苦难她始终淡然处之,坦然微笑,保持着哲人的得体风度。

  所谓诗人,诗人的情 怀让他君临万物,每处皆可娱目怡情;所谓哲人,哲人的情怀让他毫无贪念,任自然之美旋生旋灭,方死方生。

  而宋朝那个才华横溢的但仕途艰辛的诗人却把诗人敏感多思的触角和哲人随运任流的胸怀完美结合,把自己的一生演绎得艰辛却快乐枯涩却不失丰满,如诗亦哲,生如夏花。

  苏轼平生遭际,可谓一言难尽,字字艰辛,因文才出众被嫉妒,因牵连而被流放,最终妻离子散,孑然一身。但苏轼的诗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以及“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此心安处是吾乡”的释然,这固然与苏轼的粗犷男性气质有关,但更主要的是他既有诗人的细腻多情,又有哲人的平和达观。

  像李商隐的守护烛火,像陆游的骑驴远游,像龚自珍的把箫而吹,都尽显诗人之志而少了哲人之思。

  唯有苏轼被贬黄州,妻女俱不在身边,但面对赤壁遗址,将哲思蕴于笔端,写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唯有苏轼在被贬地,面对一树株挂,发出“惆怅东篱一株雪,人生看的几清明”的慨叹;唯有苏轼有闲情逸致,将“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五花肉做成闻名后世的东坡肉;唯有苏轼,在闷热的山林中穿行,山路弯弯总也走不完,躁动的心在思索一秒后旋即开通“其身如寄,何处不是家”,何处不可坐卧休息。这样一想,赶路的心淡了,索性欣赏起道旁的山间景致来。

  比之杜甫忧国忧民的一生,终老于孤江小舟;比之李商隐压制才艺,郁郁英年早逝;比之陆游终生执著复国大业,至死不肯瞑目。苏轼的哲学成为斗篷,成为拐杖,成为一眼清泉,让他在如诗的生活中懂得“人生到处何所是,应是飞鸿踏雪泥”,于是,他像诗人,处处留心,捕捉诗情画意;他像哲人,处处放心,尽悟世之真谛。

如诗亦哲——苏轼的凭借,成就了苏轼苦却不伤,伤却不愁,愁却不悲,悲亦不喜,宠辱皆忘的一生,浇灌生命,如夏花自在开落,去留无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感悟孤独
后一篇:人月共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