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故事
(2008-10-08 17:07:42)
标签:
杂谈 |
每年九月初九,我总会买上一些父母喜欢吃的水果、点心和两瓶酒,回家和他们一起过节。高兴之余父亲还会亲自下厨做几个拿手的好菜。我们会把饭桌放在阳台上,全家围坐在桌前,开开心心地边吃边话重阳,其乐融融。父亲常给我们讲关于重阳节的来历和古人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歌赋。他说:自古重阳节有登高转运之说,所以很多夫妻相互搀扶着去登山、赏月、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吟诗作赋,抒怀心声。
记忆最深的是父亲在重阳节上很喜欢背诵王维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也许父亲是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缘故,用这首诗歌来抒发他思乡情怀。
每每这个时候,父母快乐的琴弦叙述着一个个故事,美妙的歌声划破安静的小屋,愉悦弥漫在我们身旁。母亲年轻时的婀娜,父亲曾经的刚强,磨碎阳光的裙裾,在跌宕起伏的岁月中慢慢变老。尽管如此,他们依旧甜蜜恩爱着,在淡淡的人生旅途中持子之手,与之携老。
八七年,我出差正好赶上重阳节,想打个电话给父母一个祝福,可那时人们还没有手机,只能去邮局打长途,好在一个朋友善解人意,就在他们单位里给我走了个后门,和家里通了电话。当时是父亲接的电话,他有些突然的问:“发生什么事情了?”
我笑着说:“什么事情也没发生,明天就是重阳节了,我只能电话祝福你节日快乐!”
父亲一下子笑地说:“大老远的,就为这打电话?”
我说:“当然啊,不是过节了么。”
“这丫头,越过我和你母亲就越老了。”父亲笑嘻嘻的说。
想起那时的话,觉得父亲说的真对,感叹人生如梦,弹指一挥间。现在看看自己,已经活到该我的孩子给我过这个节的年纪了,难免有些伤感。
今天又到重阳,不能和母亲在一起过节,心里有些难过。自九零年调动工作,几乎就没有和他们一起过这个节日了。父亲走了,剩下孤独的母亲,母亲常怀念有我们、有父亲颂古诗的重阳节,每次电话里听母亲的念叨,我都能感受到她对那个时候的渴望。我知道思念父亲的母亲是孤独的,所以我每次都会好好的安慰母亲,希望母亲能快乐的度过晚年。
今天又是重阳节,我能做到的就是和母亲在长途电话上聊聊天,听她念叨念叨。她会像以往一样,很满足、很开心地对我问寒问暖,还会唠叨这几年里那段我的耳朵都磨出茧子的话。尽管母亲没有说她希望怎样,但我清楚母亲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她希望我们一家像从前那样围在桌子旁,她静静地听着我们谈笑风生,她忙前忙后也不觉累,幸福的微笑至始至终都溢满脸庞,那时的重阳节,才是母亲的渴望。
时间如流水,记不清和父母过了多少个重阳节,但暖融融的一家,围坐在凉台上的桌旁和他们话重阳的情景依旧清晰眼前,回忆总把距离缩短,我仿佛依然和他们在一起过重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