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缘.茶思

(2008-02-11 09:34:22)
标签:

杂谈

    许是我生就一副恬静的心性,许是自小便憧憬古文化的馨香,喜欢坐在高阁中看人们品茶时陶醉的样子,许是……冥蒙中,上天注定今生我要与茶结缘。

  早在千百年前,《神农草本经》上便道:“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荼而解之。”千百年间,炎黄子孙也传承了陆羽《茶经》所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捡德之人。”的说法,奉茶为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许是打小便在父辈的教导下,开始留恋在各种诗词书画之中。“酒壮英雄胆,茶引文人思。”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或借茶抒怀,以茶寄寓,以茶会友,中国的文人雅士向来对茶有着丝丝不断的浓情,从陆羽,李白,白居易,陆游,曹雪芹到近代的鲁迅,齐白石,郭沫若,无不喝茶,咏茶,与茶结缘。他们在品茶中发生灵感,体会情思,并在茶中找到一方清雅脱俗的精神家园。“从来佳茗似佳人。”无数的文人墨客,早以他们超然的空灵,构起了茶的悠远,茶的神秘。思至此,茶已让我深陷其中……

  记得小时侯,常常偷学父亲,学着泡茶,但那时,泡茶并不只是为了喝,更重要的是喜欢听开水冲茶杯的声音;喜欢透过玻璃看着茶叶慢慢地展开,沉淀;喜欢凑在杯口,使劲闻茶水的芳香。这一切,对年幼的我而言,简直是一种享受。

  渐渐地,学会了品茶。先是舌尖,再者是两颊内壁,最后到舌根。轻呷一口,回味无穷。再者,茶分六分热,七分熟,九分烫,品茶时,讲究时宜能品出茶中真谛。第一泡茶水味淡,且没有什么清香。第二泡时,才真正显示茶的味道和芳香。这就如做人一般,有“深度”的人,在最初接触的时候,只给人一点淡淡的印象;深交之后,才能完全体会出其中内涵——也许,才真正叫做成熟。

  这些年,“茶道”这个名词听得很多,何为道?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道”是一种遥不可企及的境界,老子潇洒地写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洋洋五千言,但始终没告诉世人何谓“道”。老子没有给过“道”一个明确的定义,古进今中外的圣贤一直在追寻“道”的真谛,也许正因为这,我才想,对“茶道”的理解应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的。皎然把茶之“道”升华为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的境界,注重的是修身样性,随欲方好。封演的“道”是对于茶技和茶俗的概论,、。相对而言,我比较赞同皎然的说法。而近些年来,日本的茶受封演的影响较大吧,可是太过于烦琐,把陆羽老先生的精行俭德变了个脸。中国人是轻易不言“道”的,在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剑有剑道,我并非说深入研究不好,可是不明白,这样研究下去有何用?不过是些把势罢了。中国人的“道”是内心的一座神明。记得幼年学茶艺时,父亲曾半开玩笑道:“纵然茶是中国的老祖宗发明的,单人家日本人学去了,发展得多好。中国人忘本太多了,有企是你这黄毛小丫头能改变的?”表面上。也许父亲说对了,但茶之所以为茶,是因为它经得起考验,它没有冬梅的傲气,没有牡丹的华丽,没有苍松的铁骨,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但就是这种普通造就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厚实与淳朴。

  说了许多,有些乱了。径自点火,架壶,温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可惜不是你
后一篇:一年有四季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