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大楼、大师、大品牌三条办学主线,提出将“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列为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建设目标——定位高、合作实、效益显,真正发挥了校企合作的建设成效——利在学生、益在企业、誉在学校,使得校企合作的建设步伐不断地走紧、走远、走长。
一、定位高
1.实施“重点性”建设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2012年,学校将“设施设备建设工程”作为六大重点建设工程的开篇,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与校企合作环境。一方面,按照“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建设要求,通过政府支持,企业共建,深化基地建设,大幅增加校内实训基地的面积和设备,形成了185个校内实训基地和300个校外实训基地,覆盖了所有专业,满足了校内教学活动和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服务于教学科研、保持相对领先、集中投入与长期投入相结合”的建设原则,明确提出“特色明显,整体性强”的建设理念,即基于现代技术产品与工作流程为主的理念,建成了集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信息等为一体的工科综合实训大楼;基于工作岗位与业务流程为主的理念,建成了集商务管理、艺术交流、地域文化研究等为一体的文科综合实训大楼;基于项目进程与工学流程为主的理念,建成了集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现代文化创意与展示和艺术剧场表演等为一体的艺术实训大楼。三个实训大楼的建设总面积达到4.8万平方米,成为校内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校外展示品牌特色的重要窗口。
筑巢引凤是过程,引凤筑巢是关键。作为“设施设备建设工程”首个重点建成的工科综合实训大楼,将学校三个工科学院的一个国级实训基地(物联网技术综合实训基地)、三个省级实训基地(“数字化制造”、“电气智能控制”、“数字媒体与软件技术”)、一个工程中心(计算机)、四个科研重点实验室进行了整体性的一体化建设,形成了学校的工科品牌——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训练中心。该中心内实训室的设施设备配置、实训.课程设置均按照产品制造真实性(生产性)和技术能力应用性的要求进行设计和建设,涉及相关22个工程技术训练领域,覆盖了我校大部分工科专业,充分体现了“产品、流程、系统”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念。2013年10月,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来校调研时给予了充分肯定及鼓励。
2.发挥“地方性”优势
苏州的区域经济优势突出了学校的地方办学优势,同时地方政府及部门也为学校在政策保障、制度环境与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了空前支持和大力帮助。
学校不断加强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拓校地、校企、校校合作的“舞台”。学校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成立由市长任董事长,市各有关部委办局领导、企业代表共同组成的校董事会,并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充分利用校董事会资源,围绕人才培养,以校董事会、校友会改选为契机,与市教育局、档案局、科技局等董事单位开展科技服务合作,与汽车协会、电子商务、机械制造、计算机等行业企业协会开展理事单位合作,切实强化与政府、企业、行业的深层次对接与互动,为学校发展营造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学校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和校友合作,拓展非学历教育办学思路,不断挖掘新的教育培训增长点,成立苏州开放大学;深入推进中高职分段培养、“3+2”本科分段培养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改革工作,开辟多样化人才培养渠道,积极打造人才成长立交桥。
另外,学校凭借自身的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不断开拓与地方的合作优势。近年来,学校引进各类人才100多名。现有正高职称56人,副高以上职称35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近半。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3人,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15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7人。学校从科研开发产生的社会影响及衍生的项目合作,用已有的大楼和大师努力打造着校企合作的大品牌,形成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的项目397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奖项61项,授权发明专利和知识产权数连续卖多年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例如,机电工程学院以周正存、李志荣等9名教授为领衔,拥有了6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计算机工程学院以周德富教授为领衔,打造了华东地区首个富媒体体验与创作工作室、成为了苏州市物联网工程的示范点;教育与人文学院以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王一梅教授为领衔,成立了集儿童文学创作、教学、研究和推广为一体的省作家协会首家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基地;管理学院以吴恩培教授为领衔,成立了苏州吴文化研究院,出版了全国第一部有关苏州古城墙的全景式著作《苏州城墙》。
3.开展“影响性”合作
学校在立足地方的同时,又跳出区域的制约空间,不断谋求与高层次且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引入一流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一是通过与西门子、微软、苹果、大唐移动等世界500强企业开展高层合作。引入4G通讯、云计算、3D打印等前沿技术,积极搭建引领行业和社会技术创新平台。例如,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博世集团全资子公司博世力士乐公司联合封共建博世力士乐机电控制技术实验室,融合了机器人、气、液、传感器等现代工业自动化等重要技术于一体,构建了知识体系合理、系统性、综合性强的实验、实训平台。与500强企业三菱电机自动化中国有限公司、南京康尼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可视化柔性制造技术实训室。与500强企业中国五矿株洲钻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现代切削刀具实验室,企业根据公司新产品发展定期无偿更新实验室刀具,支持学校教学。
二是通过与国内著名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和企业共建设实验室。学校与无锡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物联网技术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推动教学建设改革和基地建设。在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双方在实践教学项目课程开发的同时,共同展开相关科研项目研究,并以此提高教师在新技术领域的知识拓展和社会技术服务能力的提升。学校还与国内著名二极管龙头企业、上市公司苏州固锝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现代企业信息化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结合苏州经济建设的特点和热点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研究。
二、合作实
1. 合作基础扎实
从时间而言,校企合作具有“起步早”的特点。一是较早地开展校企合作。1999年,学校与汉达公司建立校企合作,进行了引厂进校、共建教学工厂的有益探索。共赢的效果,被社会誉为“汉达模式”。“汉达模式”产生了“汉达效应”,博世、力士乐等多家企业纷纷与我校建立合作关系。二是较早地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学校作为苏州最早成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高职院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为“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高级技工培训项目”机电培训基地,建立了含有秘书、电子商务、高级电子等多项技能鉴定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也被批准为首批“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和“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三是较早地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企业顾问委员会,参与了地方职业工种的评定,对学校专业建设规划与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进行科学把脉。
从空间而言,校企合作具有“层次深”的特点。学校十分强调“企业先进的实验室应放在学校,企业的工程师是我们的兼职教授,我们的教授也是企业的工程师”,每个学院(部)重点抓好2-3个具有显示度、能产生有形成果的校企合作典型,以企业品牌支撑专业特色和重点专业的建设。例如,与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光伏企业(苏州英利城市光伏应用技术有限公司、苏州诺威特测控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夯实了电子技术重点专业群校企合作基础。与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共建“联合人才培养创新基地”,与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共建“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训中心”,有力推动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学校每个专业均有合作企业5-6家,紧密合作企业有120多家。
2.合作平台广泛
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实施产学研对接,从就业、课程、技术、文化等平台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内涵。
一是就业平台。一方面,每年举办的校园招聘会成为学校为企业输送人才的“一站式”窗口,赢得了企业、学生双向好口碑。其中有已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企业,如上海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凯丽保姆电器有限公司等,此外还邀请了对我校毕业生需求比较旺盛的大型的企业,如苏州三星电子有限公司、罗斯蒂精密制造(苏州)有限公司、晶端显示精密电子(苏州)有限公司等。参会企业共为我校毕业生年均提供3000多个岗位,覆盖电子、金融、通讯、旅游等十多个行业。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办班实现教学过程、内容和企业人才实际需求的对接。例如,与苏州优码软件公司合作开办“优码班”,根据企业需求跨专业方向按技术组班培养软件人才;与行业龙头企业苏州同程旅游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通过2+X工学交替模式、学分置换、校内岗前培训和企业岗前培训对接、使用校企合编教材、提供校企合作班奖学金等具体措施切实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著名外资企业天弘(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明基电脑公司也多年与我校企业班合作,为企业输送急需人才。
二是课程平台。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实施课程嵌入,实现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的对接。将企业课程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对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也优化了传统学科教育式的课程体系。例如:通信专业在大唐移动的帮助下,在课程体系中直接引入了基于移动通信工程项目过程的实训课程,以及基于专业教育的体验式职业素质课程,总课程占总专业课程近三分之一。在IT类相关专业中,已有60%以上的专业均实施了企业课程和认证嵌入实践。从2001年起就已经引入微软/ATA、SUN等知名国际厂商的核心课程和认证,目前相关专业课程教学覆盖80%的微软国际认证要求。学校还与行业龙头企业Oracle/ATA、
CIW、苹果/中锐、鼎捷软件有限公司等开展合作、引入行业和企业标准,嵌入课程普遍已占相关专业职业技术能力课程50%以上。
三是技术平台。建立校企科技合作项目孵化基金,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部门服务对接的主体,充分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动力活力,实现学校教学、科研与新知识、新技术的对接,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创新为引领的科研服务体系。例如,“苏州市古城墙资源数字化勘探技术应用研究及示范”、“苏州古城墙恢复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受到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太湖水GPS无线快速测量设备研制”项目及参与的鸟巢艺术装饰、“山塘文化保护合作”等项目赢得广泛赞誉。2011年学校荣获“苏州市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先进学校”称号。
四是文化平台。校企高度重视对人才的职业价值观、职业情感、职业态度等职业素质的要求。校企合作实训基地都设置了企业文化体验中心,学生能够提前对合作企业的产品、技术、职业特点等信息获得直观认知。例如,大唐移动通信实训基地,其中陈设的移动互联网硬件装配、智能手机研发、GPS系统设置等专用实训间、小组项目研讨室、4G移动互联网技术展望、项目工程师答辩间等场所营造出一种浓浓的现代科技气息,学生身临其境,能感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微软/ATA建立的软件实训工厂提供全套教学资源和实训项目,使学生可以在实训工厂里体验真实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熟悉世界一流软件企业的管理方式和企业文化。
3.合作形式多样
学校以多种合作方式,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和组织形式。例如,管理工程学院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与来自秘书、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汽车营销、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7个行业的职业界专家通力合作,根据市场需求审议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职业能力标准,与苏州市职业资格鉴定中心合作开展秘书、助理物流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员等职业资格鉴定工作。商学院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针对会计专业群建设,将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引入校内设立工作室,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共同培训事务所员工、会计专业群各专业应届毕业业生,探索“实境耦合式”人才培养机制,并逐步将学校打造成为会计中介服务机构助审人员培训、输送基地。机电工程学院与苏州市圣宝利机械有限公司、苏州电气集团等企业开展校企导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进行以工学结合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共同参与教学项目开发和实施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融合。计算机工程学院在两个国家和省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共同研究开发校园空气质量监测、二氧化碳、水质监测项目、RFID贵重物品及资产定位追踪项目、基于移动设备的环境感知数据展示系统项目、基于TD-SCDMA的物联网信息推送系统项目、物联网云计算平台项目等,以新知识、新技术来推动教学建设改革和基地建设。
三、效益显
教学成果方面。学校强化应用,不断优化实践教学体系,近两年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和教材数量增幅明显。2010年,“面向中小企业的财经类人才‘校地合作’培养模式”被立项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2011年,“基于校企导学制的改革与创新”获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其中,企业为学校提供导学教师34名,2000多名学生完成共享型课程学习或进行工学结合实践,300名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等60余项。
师资建设方面。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加企业实践,
要求带项目、案例回学校,考取各种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建立了非学历进修、社会实践等多元化培养模式。目前,双师素质型教师占专任教师超过80%。学校多位教师受聘为苏州政府政协智囊团、校外学术机构等成员,成为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评审专家、常务理事等,在经济管理、法律法规、教育、文化、伦理道德等多个领域,为地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等提供决策咨询。
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敏感于服务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将学校省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进一步向社会开放。学生就业率近年来始终保持在95%以上,且有8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苏州。2013年3月,学校被苏州市人社局评为“2012年度创(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另外,学校连续两年承办了面向全国相关专业研究生、本专科生的创新性科技活动——全国大学生“西门子杯”工业自动化挑战赛。同时,我校学生在中国智能机器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等技术技能大赛中屡屡获奖。
社会效应方面。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将学校省级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创新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进一步向社会开放。近三年来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职业技能培训1.4万人次。仅
“校企导学制”模式实施中,专任教师长期担任苏州市现代制造企业技术顾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企业联合开发产品50余项、职业资格鉴定与职业技能培训达1300余人次,服务社会效果显著。2013年至今,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报道我校近百次。2013年9月,由省教育厅组织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中央、省、市16家权威媒体来校开展了“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校企深度合作”主题采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