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图2】
因为我的大学专业是美术教育,故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些许了解。在中国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中,我个人比较喜欢砚台,因为它兼具实用、观赏和收藏等功能于一身,即便在现今电脑输入逐渐取代传统手写的境况下,砚台的实用性退化后本身的艺术美感仍值得我们品鉴与收藏。
在中国的众多砚台品种当中,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砚以端为上,石工巧如神”,端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历来是文人墨客须臾不离的宝物。上周跟随@新浪广东的城记广东采风小组再次走进美丽肇庆,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端砚的前世今生,不禁感叹端砚文化之厚重,肇庆人文之博大。
在肇庆市博物馆,从端砚诞生、发展和演变等,我了解了端砚的前世今生;在造访出身于“端砚世家”的梁焕明大师端砚博物馆,我了解到现代端砚传承与发展、开拓与创新;在砚坑紫云谷,那里到处弥漫着端砚采掘和加工的历史印记,一千三百多年沉积下来的端砚文化与西江风光最秀丽的羚羊峡原生态山水风景交相辉映,让我惊叹于端砚原石开采之神奇。
端砚产于唐代初期的端州(广东肇庆),石料源自广东肇庆高要市东南端溪之烂河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西起小湘峡,东到鼎湖山)的北岭山一带,特别是取自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三地的砚石更是上等佳品。端砚因“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摸之寂寞无纤响”而得名,用其研墨发墨迅速,墨汁细滑,书写流畅而不损笔毫,且字迹颜色持久不变。上好的端砚,无论酷暑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此古人的"呵气研墨"之说即指的是端砚。端砚自唐代问世以来,就大受各时期文人青睐。
端砚历史悠久,坑口众多,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绿端坑,宋坑等都是上等石材的集中地,但为了遏制过度开采,当地政府自2000年开始,下令对几大名坑进行“封坑”,停止开采石材。让自古就十分名贵的端砚身价日益飘升,现在销售的端砚大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加之端砚的雕刻工艺精湛,气势不凡,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而端砚整个制作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要经过有采石、维料、制璞、雕刻、磨光、配盒等环节才能制成一方砚台。
采石,是制作端砚极其重要的一环,砚石有坑洞之别,优劣之分。名坑质优之砚石,加上制砚高手制作,可以出产精品和珍品。端溪名坑砚石大多不抗震,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劳动强度大,技术含量高,在开采砚石中,如看不清石壁,看不准石脉,就会浪费好砚材,故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维料,又称选料制璞。开采出来的砚石须经筛选,将其分为特级、甲级、乙级等不同等级,因材加工。加工过程也要懂得看石,内行能够把石看穿,预测到里层的石品花纹,其中学问高深,绝非内行而不能为之。
设计,砚的设计遵循“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因型造势”等原则,除了传统砚形砚式外,还得充分利用天然石皮,汇集文学、历史、绘画、书法、金石于一体,可以说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砚台生命力的关键一步。
雕刻,雕刻是设计的具体呈现,也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朴实的砚石,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需要创作设计和雕刻的过程。故雕刻艺人要对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还要根据砚璞的石质,去粗存精,认真构思,并考虑题材、立意、构图、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端砚要线条清晰,玲珑浮凸,一目了然。端砚雕刻主要有深刀(高深雕)与浅刀(低浮雕)雕刻,还有细刻、线刻,适当的通雕(镂空)。
配盒,端砚雕刻完毕,必须配上名贵的木盒。砚盒起着防尘和保护砚石的作用,同时,砚盒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装饰品。砚盒的用料很讲究,名贵的用紫檀、酸枝、楠木等硬木。砚盒的造型一般按砚石形状而定。砚盒之脚除了起装饰作用外,更重要是从实用去考虑,使移动端砚或洗涤时方便。砚与盒必须吻合,同时要考虑到木盒的干湿度,可能会整体收缩,砚盒本身要稍比砚石四周宽些,以便于砚石取出洗涤。总之配上盒子,能使端砚显得更加古朴凝重,更加名贵。
磨光,砚石磨光的工序一般放在配盒之后。首先用油石加幼河砂粗磨,目的磨去凿口、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最好是一千目的水磨砂纸反复磨滑,使砚台手感光滑为止。最后是"浸墨润石",过一两天后褪墨处理。人们在选择端砚的时候,除了以水湿石察看石色,鉴赏石质和石品花纹外,还常用手按摸砚堂(所谓手感),看是否细腻,润滑,这一切都与砚石的磨光有直接关系。
图文/@弹指间行摄 (版权所有,商用联系)

博客好友已经加满,如果您喜欢我的博客,
请点击关注我微博,与您分享更多旅程。

【图3】
肇庆市博物馆是肇庆城区内一所综合性博物馆,馆内设有“砚都瑰宝”、“谢志峰藏古端砚”等关于端砚历史和品种的展览。

【图4】
博物馆环境深幽,古色古香。

【图5】

【图6】

【图7】
谢志峰陈列藏古端砚馆内可以看到镇馆之宝——康熙御书碑,这五块碑是清代两广总督郭世隆把他父子们所得的康熙手迹摹勒石上的,刻上有双龙的顶额,底下是雕龙的基座,每方碑刻上都有“御书”两字。碑刻的内容有康熙的诗作和临摹宋代书法家米芾及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诗帖。展厅内还展出了广东省中国文物鉴藏家协会会长谢志峰先生捐赠给我市的历代古端砚共116方,自唐、宋、元、明、清至近代的历代古端砚,其中有刘墉、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陈济棠、胡根天、启功、齐白石、商承祚、容庚、赖少其等不少历史名人使用过或题书镌刻了铭文的砚,并且有6成以上是配有原装的名贵木盒,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图8】
各种古端砚让人大开眼界。

【图9】

【图10】
雕工精湛的端砚佳品。

【图11】
珍贵的石眼是端砚优品的一大要素。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图18】
【图19】
端砚开采方式和工具。

【图20】
带上小新小浪看端砚。

【图21】

【图22】
梁焕明大师的得意之作,曾有人出20万买下,但是梁大师不买。

【图23】

【图24】
梁焕明大师为我们演示端砚的雕刻刀法,行云流水。

【图25】
走访端砚老坑所在地,紫云谷。

【图26】
砚坑紫云谷位于肇庆东南郊烂柯山,西江羚羊峡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砚坑拥有端砚开采、加工的悠久历史,中国品质最好的端砚都出自于紫云谷的老坑、坑子、麻子坑三大名坑。

【图27】

【图28】

【图29】
紫云谷的青山绿水,让人神清气爽。

【图30】

【图31】
尘封的端砚老坑。老坑就在端溪以东,邻近溪水江处。沿溪而上,位于端溪东侧的山麓,山腰或山坳间有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这个端石矿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仅有老坑洞,别无他洞。

【图32】
坑仔岩,亦称岩仔坑。它位于老坑以南半山这上,距老坑洞约二百余米。坑仔岩在停采近百年后,1978年底重新开坑采石,80.8米长90多米的坑道,连接原坑仔岩采石工作面,采出一批批优质的坑仔岩砚石。坑仔岩砚石质优良,幼嫩、纹理细腻、坚实且滋润,仅次于老坑。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约四公里处,洞口在山岩上,距山脚之端溪水约600米。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优质的麻子坑石可与老坑石媲美。一般来说它仅次于老坑,而与坑仔岩同级,如遇佳石则又胜于坑仔岩。
梅花坑,开坑采石始自宋代,梅花坑是端溪五大名坑之一,开坑采石始于宋代,以多眼为主要特征,呈苍灰白微带青黄色,似梅花鹿的皮毛,具有石质好,下墨亦快的特点,为端溪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集鉴赏、实用、馈赠、收藏于一体。

【图33】
宋坑因在宋代被发现而开坑采石,故取名宋坑。但宋坑非指某一采石坑洞,而是拥有好几处岩洞;盘古坑、陈坑、伍坑、蕉园坑等,均位于肇庆市北郊七星后面的北岭山一带。宋坑砚石石色凝重而浑厚,这是宋坑砚石的主要特征之一,宋坑砚石质致密,润滑细腻,下墨快,发墨好,可作高中档的雕花砚材,其余则可制作墨海、淌池等砚台。
绿端,采石始于唐代。绿端砚石最早在北岭山附近开采是事实,可能因砚石枯竭,人们就终止于此开采,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附近开采,再后绿端砚石与朝天岩砚石混在了一起,即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目前绿端也是一种较为名贵的端溪砚石之一。
斧柯东,以出产端砚著称于世的斧柯山,位于肇庆市羚羊峡东南,绵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气派非凡。其东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镇辖区,故有些人习惯称这一带产出的端石为沙浦石,还有羚羊峡以东(属鼎湖区)的沙浦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沙浦石现在称之为新麻坑或斧柯东。石质不俗,细腻,坚硬致密,石品纹理丰富,实用性很强,送礼佳品。

【图34】
曾经的老砚工。

【图35】
端砚原石。

【图36】
雕刻作坊。

【图37】
成品展示。
欢迎点击我的更多精彩游记:

泰国普吉岛艳舞当街跳
泰国普吉岛芭东海滩风情
巴黎塞纳河畔的女同志

美女如云的俄罗斯
俄罗斯圣彼得堡街头裸晒
帅哥美女齐聚巴塞罗那

西班牙最适合调情的海滩
意大利美女看不完
荷兰性博物馆

阿姆斯特丹的潮男索女
香艳无限的阿姆斯特丹街头
帅哥云集的圣彼得堡海军节

巴黎塞纳河畔的人造沙滩
巴塞罗那海滩上的缠绵 阿联酋海滩的惹火比基尼

普吉夜欲望狂欢
泰国海岛的攀岩帅哥
泰国“性仰”文化

泰国皮皮岛的情色之夜
“性都”阿姆斯特丹
西班牙的流氓玩偶

梵蒂冈的帅气国民
巴黎街头的潮男潮女
恋上泰国街头美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