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30天最美抄读营第8天

(2015-12-08 18:03:36)
分类: 我的原创
今天抄了三页,先是以前抄在别的本子上的话:
 
文化是什么?
是学历,是经历,是阅历,都不是,文化可以用四句来概括:
根植于内心的修养,
无需提醒的自觉,
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我还把这段话分享在群中,又把它发给依依“真不想发给你,怕你骄傲。哈哈,开玩笑,依哥哥最好了!献花。”
(我一叫依哥哥,就感觉好肉麻,浑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从小我也号称小清新,对优秀的,成功的,有钱的,总是保持距离,绝对不会主动上前搭讪。怎么跟他说话,就把节操掉了一地,变的肉麻兮兮?说不清楚。)
还有文章的定义,六六写的,也抄下来,写文章就是写自己的喜怒哀乐……
康静看《纸上的李白》,居然联想到佛教说:你心里有什么,就能看到什么的思想。
所以我们要不断添加内心的存储量。
接下来,重磅推出琦君的散文,从《读书琐忆》,我到网上找了9篇文章,下午读了四篇,都很长,读着读着,竟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比如:写亲情的《金盒子》,从《素心笺》中的《髻》,我看到了橘子红了中的大太太。这个好看的电视剧,原来是琦君写的。可惜我不知道原创,更不知道她的散文非常好,很多老师都给自己的学生推荐阅读琦君的散文。我因为多年不爱看散文,终于错过了,直到现在才发现。
六六说,如果有一天,别人读你的文章会流泪,你就是在写现实。
她的文章都不短,可是我会一直追着看完。
许久不曾看到这样的文章了,我差不多是看到散文,就翻篇,看不进去。
我记下了陈忠实的散文《告别白鸽》,然后就是以前已经成名的作品。如苦夏,丑石等。
一直喜欢雪小禅的文章,买了四本,却不爱看了。她比较喜欢畸形美,残荷还可以,可是写生活中别的,不敢苟同。这样的领军人物,有荼毒青春花蕾的危险。
昨天报名参加脱懒班,花花告知,周四开始。期待,又忐忑不安。怕自己没得可写。真有硬着头皮上阵的感觉。好在今天读了这些散文,也可以试着写写我的乡愁了。

琦君(1916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1916年7月24日生于温州的瓯海瞿溪乡,原名潘希珍,又名潘希真,小名春英,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现当代台湾女作家,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http://www.kanunu8.com/book4/9252/的原作者。2006年6月7日凌晨4时45分病逝于和信医院,享年90岁。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