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和服之韵》短评

(2015-11-07 20:21:26)
标签:

情感

 

和服之韵

惠里子女士手中仿佛有一块磁石,只吸引美丽的和服。——樋口可南子(著名电影演员)


本书由日本作家清野惠里子和摄影家浅井佳代子合作完成,最初边拍摄边在Maple杂志上连载,后结集出版,各界好评如潮。“与和服的相遇是一切的开始。”清野惠里子以典雅流丽的文笔娓娓道来有关和服的逸闻趣事,讲述自己与和服的不解之缘。从每件和服独特的质地、纹样、纺织和印染工艺,到如何裁制、搭配各类织锦和腰带,详解和服的一针一线,配以浅井佳代子和风古韵的照片,让人不禁深深为日本传统服饰之美折服。书中那些曼妙的身姿,既非专业演员也非职业模特,而是极具艺术修养的各领域杰出女性。她们以自然的神情、雍容的身姿,完美展示了和服的知性与优雅.

一个外国人与和服的亲密接触   来自: 烨伊 (光辉的你。) 

摘抄:
一件合适的衣服,遇到一个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光景里,一颦一笑演出独一无二的美。这就是和服之韵吧。 
   
  在日本一年,习惯了大街小巷的和服,我其实并不太理解和服之于日本人的重要性,毕竟在国内如果看见有人穿汉服,那一定是在拍电视剧或者cosplay。 
  但是仔细翻看这本书,我读到了一个日本女人对和服的热爱,对四季之美的敏感。和服在这本书中不再是普通的布衣,没有哪件和服是另一件的复制品,它们都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在等待一个适合的人,要和她一起呈现一段唯一的故事。

雨润枝头的感想
衣服都有生命,而作为我们女人,你有过如此爱惜自己的念头吗?
女人与灵性,本不该远,可是世间有多少粗俗的生命,活得像草芥。
女人,是该恨嫁时,赶紧嫁掉?还是好好爱自己,等待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和他呈现一段唯一的故事?

 
来自: 流念水 (垚之高,鋆熹好。) 
和服之韵的评论     

  这本书在书架上搁了很久。 
  因为它的气息太过娴静,总让人觉得远观默赏才是应有的对待。 
  终于昨天下午有半日闲暇,使我得以在一盏香茶的光阴里倾心而读。 
  揭下外封皮,内封书壳让我眼前一亮——整个幅面的青蓝竹纹样图案,印在颇有苎麻纹理质感的底色之上,正正是一卷清雅不俗的和服布料的样子。书籍原本是充实智识之物,即便是艺术画册多半也只是给人美丽养眼的视觉盛宴。但这本书制作得如此诚意精致,抚在掌心竟觉得触手生温,犹如捧着一件叠得齐齐整整的青蓝竹和服。 
  翻开书本,内页布局也雅致已极。纸色素淡、文段错落,在静谧的氛围中犹有一种沉着的节奏。 
  从起首开始细细读下去,作者是个优雅而又不失活泼风趣的女子,因为整理母亲的遗物而开始注意到和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爱上和服,研究和服,搜寻和服,为和服做设计和搭配……一篇篇文章不仅在讲和服,也在分享自己对一反布料、一块花纹的理解,对父母的温情怀念,以及对人生中奇妙际遇的赞叹和生活里悠游乐事的感恩。 
  “我不禁想起某年三月初的一个午后,阳光暖融融的,穿起麻叶图案的结城茧绸和服,配上樱花纹腰带,那样外出的日子何等幸福。”——真是朴素的幸福。尽管日本的和服承袭了中国的汉唐之韵,偶尔也搭配以古代高丽风格的饰物,和服却实实在在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种标志。之所以如此,日本女子着和服时这种幸福悦己的心情大概是个中缘由之一吧。 
  “我被这样的上等麻布包裹着,想到它的诞生过程,心中不由涌上一种难以言喻的爱意。”——这样小心而感恩的情愫,让我有些汗颜。日常生活中的一针一线一饭一蔬,何尝不是按部就班默默生长起来,那个过程是我从来想不到的。从来觉得享用一切器物理所当然,也自然没有涌起那种“难以言喻的爱意”。这种体验实在珍贵,这种情愫也让人敬佩啊。 
  书中介绍的一种名为“雪晒”的织麻呈色工艺让我很感兴趣——“保留苎麻本色的上等麻布原本被称为‘雪晒’,在雪和阳光的天然漂白下,麻布会变成梦幻般的纯白色。”“制作‘雪晒’要选择积雪融化时的晴天,雪在紫外线的作用下缓缓融化,释放的臭氧能分解麻中的色素,让它最终呈现纯白色。这个过程还能提高布的韧度,让布更加柔软。”还有一种叫做“越后绉绸”的布料,制作工艺全程都会借助雪——“在雪中纺线,在雪中织布,洒上雪水,晒于雪上,有雪就有绉绸。”这难道不是很诗意的制物手法吗?或许正是因为制作一匹布料也是如此美丽的事,心手相应才使每一件产品都如艺术品一般精致美好吧。就像这册书中的一帧帧图画,画质细腻之外,画中女子皆神色淡然、气质温雅,与和服的韵味极其贴合。这样的衣,这样的人,这样的家置器物,也是一首美丽的诗啊。 
  书中我最喜欢的和服,除了那幅人见人爱的“青蓝竹”,当数《染上枝叶间漏下的阳光》里的那一身“翠”了。名为“翠”的和服,其色泽与所谓的“翠”其实相差甚远。那是一袭极浅淡的碧色和服,略带蕉叶一般的流畅纹理。那浅绿的色调较一般和服来得明亮,但一点也不至于耀眼,就像春日里的一泓清泉,又像夏日里的一阵清风,有种“白鸟悠悠下,寒波澹澹起”的旷世舒怀。作者配以一条浓淡相间的茶色手绘腰带,实为点睛一笔,使清澈的春水伴了欸乃的木舟,而明媚的夏风有了摇曳的树枝。 
  作者行文用字如流水一般,娓娓叙述一段又一段冲淡而情深的日常。“负责教学的老神父稳稳坐在黑板前的扶手椅上,耐心等待着学生们的‘名译’,似乎随时都会滑落的眼镜后流露出温柔安闲的目光,那阔别已久的校园生活是那样充满魅力、引人神往。”即便是这样对和服未着一字的段落,也让人觉得如她展示的和服一般恬淡而亲近,恍如昨日重现。 
  又或许,作者的文风固然如采采流水,但无译者那蓬蓬远春般的文笔,也成就不了这样一本别致的书,能够让我一个下午忙里偷闲的光阴变得生动而深厚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