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Mo姐
Mo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7
  • 关注人气:3,2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o姐转载---校园爱情:不完全的竞争市场

(2007-04-11 20:44:20)
    Mo姐按:多年前的一篇文章,由读研的两个哥们合作写成,已发表在某学术杂志上.多年后翻出来品品,再次温习经济学与爱情原理。读着书的,未读完的朋友们,看一看吧,挺有趣的。
 
 
    爱情是人类文明的永恒主题。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爱情的文献说不上汗牛充栋,但也不在少数。但是多数文献要么分析的对象是社会上成人之间的爱情,要么仅仅使用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目前为止,我们还很少看到能运用比较严谨的经济学框架来分析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爱情现象并得出明确结论的文献。本文就试图在这方面做出一个尝试。

  

一、基本假设

  

   我们下面的分析首先建基于如下基本假设,然后根据假设条件、约束条件和基本原理来推证基本命题。

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所有谈恋爱的大学生和研究生当作“爱情市场”的“交易”主体。从博弈论的角度看,每个想谈恋爱和正在谈恋爱的学生都可以视作“局中人”(player)。

  

假设1:局中人偏好独特且倾向于多样化。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偏好和效用函数,譬如,一个女生可以不顾任何世俗的理由,而仅仅因为“感觉挺好”就可以在瞬间爱上一个男生。这是因为在爱情问题上,局中人进行选择时所依凭的效用函数是复杂的,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诸如货币、财富、容貌、声誉等尺度来度量的。也许很多时候“快乐”成为惟一的尺度。

  

假设2:局中人是差别化的。

   这跟商品“异质性”的假设类似。每个谈恋爱的人都是不同的,表现在知识、相貌、能力、财富和前途上都是不一样的。

  

假设3:局中人都面临着一定的约束条件。

每个人都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大化自己效用的选择。这里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金钱、精力、地理条件等。约束条件的作用,体现在它常常改变最初的选择。

  

假设4:局中人之间信息不对称。

   由于大多数恋爱在一开始并不熟悉的局中人之间开始,局中人之间对于各方的知识、能力、财富和前途不可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在网络爱情时代,甚至连对方的相貌都是一个问号。即使局中人相互接触之后也难以获取对方比较全面、可信的信息,这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是获取信息需要成本,比如要了解一个人的品德,可能要多次跟对方谈话、进餐,还要努力观察对方的行为表现,这些都需要花费金钱、时间成本。二是由于文化的问题,在中国这个“熟人社会”,要获取不存在任何诚信问题的完全信息通常是徒劳的。假如,你的同学正在追求一个女生,那个被追求的女生如果想向你了解对方的人品、才华、家庭情况,相信绝大多数时候你只会说“好话”而不会说“坏话”。事实上,最了解你的人,莫过于跟你住一个宿舍的同学!

  

假设5:“爱情市场”存在进入壁垒。

   诗人通常把爱情比做“情网”,就是说一旦陷入将难以自拔。爱情象一种神奇的魔方,具有使局中人在一定时期疯狂投入的“锁定”(lock-in)效应,这就等于自己给自己营造了较高的退出壁垒,相对于潜在进入者就是进入壁垒了。更重要的是,由于学生们面对经过一番博弈已经“成交”的爱情,一般遵守一条“不干涉原则”。即如果不是得到局中人一方强烈的暗示他/她不喜欢对方,局外人是不会轻易去“破坏”现成的“交易”的。在一个彼此比较熟悉,相互之间本来没有厉害冲突的校园中,没有人想被人指责为“第三者”。

  

假设6:局中人之间的博弈存在较高的“交易费用”。

   天下没有无须付出努力和辛劳的爱情。除非一个人的禀赋特别具备竞争优势,比如相貌超群,或者是家资殷实,又或者是直接或间接掌有大权,否则,需要为爱情投入的东西是太多了。而爱情的投入通常被认为与产出是成正比的,这就更难坏了天下痴情人。据说,现在流行的“三从四德”是:说话要听从,上街要跟从,命令要服从,挨骂要受得,挨打要忍得,花钱要舍得,…恋爱的高额交易费用,就构成了局中人的高额的机会成本。

  

二、基本命题

  

   [B]命题1:不可能性定理——不完全竞争下,大学生谈恋爱难成“正果”[2][/B]

   经验事实和调查分析都显示,大学生谈恋爱,双方分手的比例很高,至于最后结婚那基本是没谱的事情。更多的失败体现在“毕业即分手”。为什么局中人一旦脱离校园,爱情就那么脆弱得不堪一击呢?检索文献,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分析把焦点放在诸如“幼稚”、“毕业后工作环境变化”等因素上,我们的分析则另辟蹊径。

首先,大学生谈恋爱的目标函数中带有很浓重的“尝试”情结,这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其行为具有“试错”的特点。因为大多数中学都是明令禁止恋爱的,所以学生们把大学恋爱当作“补课”,试图为以后积累人力资本。

   其次,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大学校园“爱情市场”存在严重的进入壁垒,“交易”或者博弈的局中人在相貌、才华、财富和前途方面又是高度差别化的。所以,校园爱情根本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带有高度垄断的不完全竞争的市场,这正是其根本特征。显然,那些具备较好禀赋和财富的局中人拥有一定的“市场势力”(market power)。在漂亮女生资源相对多的文科大学,市场接近于垄断竞争;而在那些女生资源非常匮乏的理工科大学,市场则近似于完全垄断[3];漂亮和优秀女生周围形成的市场则是寡头垄断的,因为面对这样出众的女生,敢于追求的男生很少,现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都很少。

   由于校园“爱情市场”缺乏激烈的竞争,替代品较少,被追求者(一般是女生)面对的选择集大为缩小,从理论上讲就不会产生“最优”的选择结果。考虑到局中人的“尝试”倾向,他们一般不会把财富、名利等功利性的尺度引入目标函数,所以,最可能的大学生爱情状态应该是:在不完全竞争下,尝试性的恋爱不会使局中人获得自己最满意的爱情,更不会获得持久的爱情,但由于目标函数的独特性,校园爱情常常能在大学阶段平静地度过几年。至于毕业分配天各一方,那是我们假设和推证的必然结果,尝试性目标取向的大学爱情一旦碰到较为严重的约束条件——地理分布、户口等——马上就会使局中人劳燕分飞。

  

命题2:逆向选择定理——恋爱成功但却选良难选优。 

   优秀的人一般具有“事业高于爱情”的特征,他们更多地为未来的前途奋斗,视学业和能力为未来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而优良的人则常常试图“学业爱情两不误”[4]。从理论上讲,如果一个人聪明、勤奋,又决心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也放在学习上,他/她在学业和能力上取得突出成就是自然而然的。

   市场的不完全竞争特性并不会减轻现有竞争者之间的压力,要获得自己意中人的芳心,参与竞争的局中人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甚至金钱。但是这种巨额的投入并不一定带来满意的结局,因为能最后“成交”的永远只是一对,所以参与竞争的局中人是要冒风险的。根据“排队配给原理”,社会不一定把物品给予那些最愿意和最有支付能力的局中人,爱神通常垂青于那些最愿意排队等待的局中人。这意味着,为意中人之战,将是一场耗时间、耗精力的“持久战”。

    问题是,优秀者因为更倾向于事业和学业,所以他们谈恋爱的机会成本应该相对优良者更高。优秀者和优良者面对的时间约束在数量上是相等的,在质量(成本)上前者高于后者,如果幸运是均匀分布的,那么博弈的结果必然是优秀者退出竞争,从而使爱情为优良者获得,这就是“爱情市场”上的逆向选择!

  

命题3:局部最优定理——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使自己的爱情效用最大化。 

    命题2常常使优秀者的恋爱意向受挫,他们争辩说,我们有卓越的能力,锦绣的前程,如果没有选择我们那是对方的遗憾。但是,第一,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个人的远大前途常常难以为第三方证实,根据契约经济学的原理,这通常是不可置信的承诺。第二,就算如此,但对方通过“局部最优化”,仍然可以获得总效用最大的结果。好比一个女子,在谈恋爱时就找最帅的人,真正结婚时就找最有钱或最有权的人。这种高度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使大学校园里清纯的爱情夭折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解释“靓女傍大款”这种社会现象。记得凯恩斯说过:“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ll die!)沉闷的经济学对现实给出的解释依然是令人沉闷的!

  

命题4:跨期替代定理——研究生追本科生。 

    前面分析的基本上都是大学生的爱情,现在我们分析研究生的爱情和研究生与大学生之间的爱情。

    对于研究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已经不再是“豆蔻年华”。一个似乎不太公平但却客观的事实是,对于女研究生而言,她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年龄在上升,而漂亮程度却在下降,所以每接近下一个时点,她们的选择成本都更高一点,她们比男研究生更需要更为现实的选择。

    而对于男研究生而言,他们面临的人生曲线是向上倾斜的,因为年龄、容貌对于男生相对不如女生那么敏感,而伴随学历的上升和能力的增强,每接近下一个时点,他们的前途都更为锦绣,他们的选择成本相对要低。

    两相对比,考虑命题3中的“远大前程不可置信”,所以女研究生嫁给人生贴现率比自己低的男研究生的概率不是很大,而嫁给社会上有经济实力的男人的概率则相对要大。

    男研究生们岂非失望透顶?不。根据迭代模型,理性的结果是男研究生只好追求女本科生。正是利用时间差和代际成本转移,爱情在两个阶段的学生之间成为现实[5]。

  

命题5:投资组合定理——同时考察多个对象,分散爱情风险。 

    爱情是存在风险的,分散风险的一个通常做法是“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即同时考察多个对象。所以,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个被追求的局中人同时在多个竞争者之间游刃有余地周旋。也有些风险规避者,在向对方“询盘”之后,一旦遭到明确的拒绝信号,会马上改变战略行动。如果把命题5演绎的结果,一部分就变成命题3的结局了。风险分摊定理证明,由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如果将资金用于多于15只以上股票,风险就接近于零了。不知道这是否意味着,在“爱情市场”上,漂亮的女子要赢得自己满意的爱情需要考察15个以上的男人?哈哈哈!

  

命题6:路径依赖定理——持续的追求有可能赢得爱情。 

    前面给出的命题似乎都是令人悲观的,难道优秀者和有恒心者真的不能获得理想的爱情吗?当然不是这样。路径依赖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最终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最初选择的制约,最初的行为常常具有一种自我增强的正反馈机制,甚至会锁定最终结果。持续地对一个人的追求,会使被追求者形成对追求者的偏好适应,以及较高的转换成本——毕竟,让一个人持续地追求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还会给潜在进入者造成一种无形的壁垒。从这个角度讲,也许爱情是“追”出来的。如果你对自己的意中人有信心,那么就持之以恒地追求对方吧!

 

[说明] 本文目的仅在于试图用经济学的方法,为理解爱情打开方便之门,不存在对爱情的亵渎问题。作者感谢大量为本文提供案例的人。

[2] 当然存在一些与本命题相违背的特殊情况,但本文作者之一认为,在理论分析时考察特殊情况并没有任何方法论上的意义。

[3] 读者应该注意到,我们定义市场结构是按经济学教科书的一般做法,即从卖方角度定义。

[4] 一些读者可能不太同意我们的假定,但这并不影响本文下面的分析和论证。

[5] 扩充后的跨期替代和迭代模型甚至可以解释,为什么成功男人会找比自己年轻的女人做妻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