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31219收获微信号专稿   创作谈&

(2013-12-19 22:11:36)
标签:

转载

【编者】

2013年《收获》“星水微茫”专栏目录

2013-1沈从文书简      沈从文

       长河不尽流     周立民

2013-2卞之琳书简      卞之琳

       骆驼铃远了     周立民

2013-3李健吾书简      李健吾

       不散场的戏     周立民

2013-4梁宗岱沉樱书简  梁宗岱  沉樱

       纵浪大化中     周立民

2013-5方令孺书简      方令孺

       沉重的飞翔     周立民

2013-6萧乾书简        萧乾

       未带地图的旅人 周立民

 

 [转载]20131219收获微信号专稿 <wbr> <wbr> <wbr>创作谈&
2010年11月11日,周立民于家中

星水微茫,人迹可寻否?

周立民

 

    先来做一道算术题,算一算我写的这些人在2013年有多大岁数:巴金,109岁;沈从文,111岁;卞之琳,103岁;李健吾,107岁;梁宗岱,110岁;沉樱,106岁;方令孺,116岁;萧乾,103岁……吓着你了吗?年龄,阅历,识见,在我们与他们之间都形成了巨大的差距,站在二十世纪的历史之外,打量他们的人生和那个时代,在星水微茫中,我能够寻到他们的足迹吗?

    说实话,我没有这个信心。那一代人身上有他们特有的精神气质,或许,如水上星光,都随时间远去,杳不可寻。但读他们的作品,翻动手稿与书信,听熟悉的人谈他们的趣事,我又觉得他们离我不远,他们的性情和许多地方,是那么可亲可爱,又是令我向往,觉得与这样的人在一起才有趣、才有情、才有格。此时,他们不再“伟大”不再遥远——他们不是完人、伟人,却都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是对面走过来的老头,是在书房里与我倾谈的长辈,或许正因为这一点,我才敢于写下一点对他们的理解和印象,准确与否,对与不对,我都不紧张,因为与他们在一起,总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我在今年出版的一本同样是解读那一代文化人心迹的书《简边絮语》(海豚出版社),在引言中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我很喜欢下班后赖在办公室里,这时没有人来找,没有电话,QQ也不叫,人们都在匆匆忙忙往家里赶,我的思绪奔波在更遥远的时空中。

    翻动那些脆黄的纸片,抖去岁月的烟尘,远远地打量,轻轻地走近,它们如同一部无声电影,然而,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又让你觉得纸上墨迹未干,那些人的音容笑貌又极其鲜活。

    有人不理解,整日里翻检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人老事究竟有什么意思?我一下子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这是不同于喧闹、迷乱的当下的另外一个空间,时间会过滤掉很多渣滓,留下的是难得的一片蓝天白云,沉浸其中,我又常为其中的趣味、风度而迷醉,现实中的烦恼仿佛也烟消云散。当然,不仅仅是逃避,更重要的是打开那些尘封的往事会发现很多当下缺少的东西,比如自由鲜活的生命气象,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甚至痴里痴气的童真——我不仅叹服那些人学贯中西的素养,更看重他们的精神状态和自由心态,这些更像纯净的空气,能清洗我们心肺中的污浊。

    于是,便有了这一次次追寻和打量,一次次的轻抚和叩问,一次次的赞赏与致敬,一次次的交流与碰撞……

    这同样是我写“星水微茫”这个专栏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感谢《收获》杂志,感谢《收获》的诸位编辑老师,尤其是一位长辈,每篇稿子她都一字一句地读下来,提出修改的意见,让我有了不交学费的难得学习机会。同样感谢读者,很多文章之外的话题,在网络上、在私下里,大家仍旧交流不断,从他们热烈的反响中,我隐隐地感觉到,那些年龄已超百岁的老人们其实并未远去,有时候心与心的交流完全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

                                2013年12月18日于巨鹿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