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收获
收获 新浪机构认证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158积分
  • 博客访问:9,428
  • 关注人气:9,787
  • 获赠金笔:44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图片博主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里尔克,孤独的漂泊者(曹元勇译)

(2006-09-26 15:59:19)

里尔克和他的《马尔特手记》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6年纪念里尔克逝世十周年时所做的演讲中的一句话。的确,对于“纯粹的诗人”这样充满赞誉的称号,里尔克是当之无愧的。他在孤独中四处漂泊漫游的一生,堪称是一个纯粹诗人存在的最为生动的图解。在里尔克之后,几乎很难再找得出几个在深沉的孤独中漂泊终生的伟大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里尔克代表着一个游吟诗人的生活方式尚能成为现实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一个诗人还能把“孤独”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明,还能借着寄寓于欧洲各地的旅馆包房和尊重艺术的贵族的府邸,终生漂泊在异乡。对于里尔克,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其说是决绝的、义无反顾的精神意志的强求,不如说是一种宿命,一种冥冥之中对纯粹诗人之存在的渴求。这样的渴求使得他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超越时代的巅峰,成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的象征。

里尔克留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浩渺无边;除了他无数的诗歌,汉语世界迄今对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小说、艺术随笔、和大量的书信日记等)的翻译简直只是沧海一粟。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大陆要好一点,里尔克的重要散文作品,如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和书信集《慕佐书简》都有译本。其中,1974年出版的马尔特手记译名为《马尔泰手记》,译文基本上契合了原作的精神,但晦涩难懂、值得商榷的地方却有很多,并且一般读者也很难见到这个译本。而在中国大陆,里尔克的这些重要散文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出版,这无疑是喜爱里尔克的大陆读者们的一大憾事。今年是里尔克逝世八十周年。在这个时候,把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的唯一一部长篇笔记体小说――《马尔特手记》――完整地翻译出来,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在里尔克的作品中,《马尔特手记》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这部表面上看结构显得松散的笔记体小说始创于19042月,完成于19101月。这部长篇小说构成了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里尔克曾一度觉得自己的创作力陷入了枯竭。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主要从事作品翻译,所译作品都是以歌颂孤独而卓越的女性为主旨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路易斯"拉贝的二十四首十四行诗》、《玛丽亚娜"阿尔科福拉多的葡萄牙通信集》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都被他在《马尔特手记》中当作“为爱而爱”的杰出女性描写过。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缪斯女神再次将灵感降临于诗人,使他再度找回他的使命,开始了漫长十年对一生中的另一座高峰――《杜依诺哀歌》的创作。

    《马尔特手记》的全名是《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手记》,主人公马尔特是一个出生于丹麦贵族家庭的年轻的无名诗人,某种程度就是里尔克的化身。整部小说由七十一个笔记体断片构成,这些断片因为共同的主题――孤独、恐惧、疾病、死亡、爱、上帝等,在精神暗流上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并且因此成为现代存在主义文学最重要的先驱作品之一。而从所描写的内容上看,全书主要由三种笔记组成。第一种笔记是现时的马尔特叙说他在巴黎、哥本哈根、威尼斯等地的见闻、遭遇和体验,这类笔记又以马尔特在巴黎的遭遇、体验为重中之重;第二种笔记是马尔特对童年时期生活、经历的回忆;第三种笔记是马尔特对他所阅读过的书籍中的历史人物、文学女性的沉思,对曾经观赏过艺术作品、建筑古迹的缅想。整部小说以取材于《圣经"新约》中的浪子归来的伤感故事结束。但在里尔克的笔下,《圣经"新约》里那个迷途知返的浪子被改写成了一个不愿被爱的形象。这个浪子所向往的并不回归故乡,而是拒绝那种可怜的人间之爱,“他跪伏在家人脚前,恳求他们不要爱他。”在精神上,这个在孤独中四处漂泊的浪子可谓与里尔克终生的选择息息相通。

     译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阅读里尔克的作品,迄今已有十余年。里尔克的诗歌作品虽然大多晦涩难懂,但其蕴涵的魅力却随着岁月的移转日渐浓酽。而在与里尔克的散文作品的不断接触中,译者发现,他的各种散文从一种较易进入的角度打开了他的精神世界的大门,而带有浓烈自传色彩的《马尔特手记》更是比较集中地表达了他毕生所关注的各种重要主题。于是,从2001年初开始,译者断断续续地翻译起了这部长篇小说,到今年五月终于完成初稿。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巧合,里尔克创作这部小说前后花费了六年心血,而译者对这部作品的翻译也用了六年。单看这部作品的篇幅,花六年时间来翻译它的确显得奢侈。然而,这部作品丰富、深邃的内蕴和它所导致的各种启迪却让译者在六年中享受到了持久而宝贵的精神盛宴。所以,译者要衷心感谢六年来马尔特-里尔克的陪伴。

     (《马尔特手记》中国首个全译本,刊发于《收获》长篇小说专号2006年秋冬卷。译者和本文作者曹元勇)

    

阅读(961) 收藏(2)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