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和他的《马尔特手记》
“在我们的时代,纯粹的诗人是罕见的,但也许更为罕见的是纯粹的诗人存在,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这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1936年纪念里尔克逝世十周年时所做的演讲中的一句话。的确,对于“纯粹的诗人”这样充满赞誉的称号,里尔克是当之无愧的。他在孤独中四处漂泊漫游的一生,堪称是一个纯粹诗人存在的最为生动的图解。在里尔克之后,几乎很难再找得出几个在深沉的孤独中漂泊终生的伟大艺术家。在某种意义上,里尔克代表着一个游吟诗人的生活方式尚能成为现实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一个诗人还能把“孤独”奉为至高无上的神明,还能借着寄寓于欧洲各地的旅馆包房和尊重艺术的贵族的府邸,终生漂泊在异乡。对于里尔克,他对这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其说是决绝的、义无反顾的精神意志的强求,不如说是一种宿命,一种冥冥之中对纯粹诗人之存在的渴求。这样的渴求使得他的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最终达到超越时代的巅峰,成为一个时代最杰出的艺术家的象征。
里尔克留下的文字作品可谓浩渺无边;除了他无数的诗歌,汉语世界迄今对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小说、艺术随笔、和大量的书信日记等)的翻译简直只是沧海一粟。台湾在这方面做得比大陆要好一点,里尔克的重要散文作品,如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和书信集《慕佐书简》都有译本。其中,1974年出版的马尔特手记译名为《马尔泰手记》,译文基本上契合了原作的精神,但晦涩难懂、值得商榷的地方却有很多,并且一般读者也很难见到这个译本。而在中国大陆,里尔克的这些重要散文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马尔特手记》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译本出版,这无疑是喜爱里尔克的大陆读者们的一大憾事。今年是里尔克逝世八十周年。在这个时候,把这位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诗人的唯一一部长篇笔记体小说――《马尔特手记》――完整地翻译出来,无疑是对他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
在里尔克的作品中,《马尔特手记》的重要意义丝毫不亚于他晚年的巅峰之作《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菲斯的十四行诗》。这部表面上看结构显得松散的笔记体小说始创于1904年2月,完成于1910年1月。这部长篇小说构成了里尔克创作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完成这部作品之后,里尔克曾一度觉得自己的创作力陷入了枯竭。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主要从事作品翻译,所译作品都是以歌颂孤独而卓越的女性为主旨的。其中最有名的是《路易斯"拉贝的二十四首十四行诗》、《玛丽亚娜"阿尔科福拉多的葡萄牙通信集》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都被他在《马尔特手记》中当作“为爱而爱”的杰出女性描写过。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缪斯女神再次将灵感降临于诗人,使他再度找回他的使命,开始了漫长十年对一生中的另一座高峰――《杜依诺哀歌》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