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需求管理系统?
(2012-12-13 22:57:34)
标签:
产品管理it |
分类: 转来的 |
1. “需求”需要被收集和汇总
需求的特点:需求往往是来源广泛、放置分散
管理的目的:形成需求汇总和集中的规范化渠道
如果能够有一个基于Web的非常简单的需求提交工具:
*
*
*
给人们一个给你提需求的理由?
需求和建议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人们愿意无偿地贡献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前提是能够得到反馈和鼓励、能够看到进展和结果。
2. “需求”需要被跟进和明确化
需求的特点:来源于非专业人员的需求往往缺乏清晰的表达和明确
管理的目的:因为表述不清而“无效”的需求不应被无视和抛弃,它们首先需要被提炼和明确化,然后才能判断其有没有价值。
同样是这个情况,客户通过Web工具提交了一个“XXX功能不好用”的抱怨:
*
*
*
给需求跟进人员一个认真负责的理由?
与客户以及其他部门沟通,澄清各种不明确的需求,需要有很好的耐心,有时候它甚至会成为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怎么确保需求处理人员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需求?你需要给他们一个理由。各个公司或者团队可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原则上要依靠“绩效考核”和“激励政策”,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或者两者的结合。
举个例子:客户提的一个需求,原本是模糊的一个意向,经过需求人员分析澄清,发现是对产品改进有重大意义的高价值的需求。之后,经由产品设计师、开发人员、测试人员的工作,直到产品更新上线,提升了客户价值。这样的事件,将被评为一段时间内的“明星事件”,而参与其中的这个包括“需求、设计、开发、测试、支持”相关人员在内的组合,被评为“明星组合”在公司宣传,并给予诱人的物质奖励。
一套管理制度和管理系统的推广,仅仅对公司有价值还是不够的。需要将其转化为对每个参与者和执行者的价值,这个东西才会真正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
3. “需求”需要被评价和筛选
需求的特点:需求是无限的,但开发成本是有限的
管理的目的:通过评价和筛选,使发散的需求收敛,进而成为制定产品策略的依据
需求可以是无止境的。把有限的开发力量和开发时间投入到发散式需求的汪洋大海中,被“淹死”是必然的结果。所以我们要把需求放到一种叫做“评价和筛选”的漏斗里面,使其从一种“发散”的状态变为一种“收敛”的状态。这样之后,它才能成为指导产品战略的重要依据。
A. 从哪些角度去判断和评价需求?
“评判一个需求哪有那么复杂,不就是重要不重要,然后是做不做嘛”。
但是你仔细想一想,这个“做不做”的判断其实涉及到各方面因素的考察,它往往是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以后做出的判断。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可能对该需求分别提出了支持或者反对的意见,但是这些支持或者反对分别重要或严重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出取舍判断,就需要量化。这里的量化并非要做到1+1=2的那种程度,最终还将是人为的判断。
*
产略层面:与公司产品战略冲突/符合?战略性的转变/机遇?战略性的新思路/分支?
市场角度:整体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往往对应构架上的变化)?新的卖点/亮点/宣传点?
客户角度:个别客户/通用客户?该(类)客户对公司的重要性?影响客户的操作层/管理层/决策层?
影响性质:没有就用不了?改善使用/管理/决策?大幅度提升?本质上的模式性变化?
*
技术实现:已经掌握的成熟技术?成熟技术但未掌握(自研/外包/招人)?前沿技术?
开发量级:改进已有功能(1-2周)?增加新的功能(1-2月)?构建新的产品(6-12月)?
(有的功能特性虽然可以实现,但是非常“麻烦”,投入大量时间,但是“不出活”,这个因素也要考虑,否则你的一项设计遭到开发团队的无理阻挠,你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其他成本:硬件和部署成本(服务器/带宽)?技术支持和服务成本?等等
B. 如何组织对需求的评价,客观地作出决策?
小的需求,其决策者可以是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或者产品设计师。而大的需求,往往是由老板来拍板的。如前面所说,需求的决策,需要参考的因素很多,需要来自各方面专业意见的汇总。决策者当然不能仅仅凭自身拍脑袋来决定啦,所以,“大家开会吧”。很多公司都是这样,我们经常需要开大大小小的各种需求研讨会,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决策者提供一个判断的依据。
需求讨论会,头脑风暴,可以很好的激发大家的灵感和创造性。但是它的前提是:所有参会者的主动性和平等性。所以,在更多的情况下,这种讨论会受到领导意见以及少数强势发言者意见的引导,形成20%的人贡献想法,80%的人仅仅是在旁听的局面。很多本来可以有想法的人,不提了;甚至本来可以去独立思考的人,不去想了。所以,就像我们提需求要有一个小工具一样,评价和筛选需求,有一个小工具也会大有帮助。
如果能够有一个基于Web的非常简单的需求评价和筛选工具:
*
*
*
*
要是我说,还可以考虑在评价循环中,针对每个人的观点、评论、意见主张引入“顶”和“踩”的机制,你是不是会笑了?其实这些方式方法上不要拘泥,关键是激发各方面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并做出判断。
4. “需求”需要在整个开发周期中被跟踪
需求的特点:提出了需求就希望得到反馈和看到结果
管理的目的:需求的跟踪,向后续开发环节的延伸。同时,需求的反馈,应该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动态过程。
需求被采纳或者拒绝,并不意味着需求管理的结束。你的老板、客户、市场人员、支持人员都会经常地和反复地问一些问题“我们的需求完成了多少?”、“我们的需求什么时候能用上?”、“研发团队正在忙什么?”、“研发团队这么长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当你的系统功能复杂、需求复杂、版本很多、甚至开发中又时不时被插入各种任务的时候,上述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变得难以回答,有时候甚至开发人员自己都搞不明白。
想象一下软件团队所面临的实际情况:
*
*
*
*
*
*
*
看到上面这些,我们了解到,在产品开发周期中动态跟踪需求的变化和落实,是很复杂的一项工作,需要有系统的方法。但是,我们这么费劲地去跟踪需求,有很大的意义吗?值得吗?
对需求的跟踪,非常有意义,非常值得。
*
你可以告诉他们一共有多少需求被排入计划、预计在什么时间随哪个版本发布、已经实现了几个、经测试发现了多少Bug、已经修改了多少、新功能所对应的手册和培训文档准备了多少......那么你的客户还有什么理由对你不满意呢?
*
满足任何需求都需要各方面资源的投入与配合,都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而老板站在他所处的位置,对执行层面的状态和各方面的难度与成本可能不会看得那么清楚。有些事情他安排下来以后,甚至自己都忘记了。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你的错,而是你们需要有更好的跟踪系统。
*
需求分析-->产品设计-->程序开发-->产品测试-->产品发布、培训、支持。软件产品的开发的各个环节需要紧密的配合。测试人员在开发人员提交内测版本之前就要开始准备测试方案和测试数据;支持人员在产品发布之前就要开始准备帮助手册和培训材料。协调他们的工作需要一个一致性的看板,而这个看板上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需求和产品设计在开发各个环节逐步落实的动态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