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北京 |
分类: 海内漫游 |
上回去只玩了两天,觉得实在不过瘾。脑子里总盘旋着天坛、长城,于是下定决心,在年内重访。趁有五天假,订了机票,订了旅店,背上背包就去了。
这次也是一个人。第一天到京,去旅馆放下包,就直奔天坛。这本是上次就该去的地方。天气还是有点热,不过比上海好些。到了天坛,按计划沿中轴线游览。看了环丘、皇穹宇、祈年殿,遗憾的是回音壁在修,没能体验一番隔墙对话的神奇。此外还看了中轴线西边的神乐署,果然要走很长一段路才到,还是没遮没拦的。全当美黑啦。不过那里到处是苍松翠柏,有点像陵园,环境好得没话说。
出了祈年殿景区,在长廊处碰到一个很有趣的景象:一群老人在演奏乐器,而一个小女孩和着乐声在翩翩起舞。一位老人还逗那小女孩,问她很多问题,小女孩天真的回答使人忍俊不禁。之后伴奏舞蹈又开始了,老人奏得尽兴,小孩跳得开心,可谓各有所乐。后来我又在公园内发现好几个“老年演奏团”,想来这儿真是个市井百姓消闲凑趣的好地方。
天坛
很喜欢这首挂在神乐署里的诗
第二站是国子监。说也巧,天坛东门有直达的车,正好不费事到目的地。下车后看到车站附近全是香火店,原来雍和宫在这里。拐过一个路口,就看到“成贤街”的牌坊了。这条路就叫“国子监街”。不宽,很幽静,两旁都是旧旧的房子,间或夹着一两家个性小店和酒吧。国子监我只在门口匆匆望了一眼,因为已错过开放时间了。不过在这样古色古香又带着书卷气的小街上散散步,不已经是绝好的享受吗?
幽静的街
晚上我去了王府井,这回从北头逛起。终于看到了导游书上介绍的教堂,感觉比徐家汇的那个要小。又去了小吃街,还是那样热闹,带京味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很好听,而且听了就让人食欲大好。这回我拍了一段录象,永久记录下王府井的缤纷美味。后来还去了皇城根遗址公园,其实就是个很普通的街心花园,但是很长。我是不可能走完全程了,看了一段,正好瞧见有公共汽车站,跳上车就回了旅店。
王府井教堂
第二天的游览内容很简单,就是长城。不愿去人山人海的八达岭凑热闹,我选择了相对偏僻但是风景优美的慕田峪长城。
上了916路车才知道原来916并不直达长城,还要换乘中巴车。我一个人坐贵了些,幸好同车还有两个人去长城,我们下车后就顺理成章地一起拼车去了。每人十元,还可以。
上了缆车,长城渐渐清晰地进入了我的眼帘。以前只有在图片里见到的雄伟景象如今就在眼前,心里的激动不言而喻。我终于成“好汉”了!长城建在山顶上,两边都望不到头。而且有分叉,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支长城”。游人能参观的只是其中一小段,当然对我来说,一小段也能走上半天了。
慕田峪游人果然很少,而且90%都是老外。悠闲信步于长城上,烈日下汗流浃背,可一到垛口处马上有凉爽的山风吹来,吹久了还有点冷呢。站在垛口吹风,同时放眼远眺,绵延山谷尽收眼底,一股指点江山的豪迈之情油然而生。“我站在风口浪尖紧握住日月旋转”,想当年壮士们在此驻守抗敌,大概就是这种心情吧!
长城上每隔几百米都会有一个碉楼,现今它们在夏季最实用的功能就是:遮阴。在太阳下走一阵热得不行,正好躲进碉堡乘凉休息。站在风口,那个叫凉快呀,不出几分钟,身上的汗全干。再吹下去就要流鼻涕了。多亏了它们,游人在夏天走长城也不会晒得中暑。
长城的景致虽然单一,但很入照。照相机随便摆,拍出的效果都跟明信片一样。而且慕田峪这段据说在长城中算比较陡的,走起来是挺累,可很适合留影。前面长城像条龙一样爬上高高的山头,拍出来特别有气势,也令游人更有继续往前的征服欲望。
花了一个小时,我终于从索道走到了缆车处。在一株大树下喘息片刻,我试着从缆车道下山。无奈被告知购买的票只限索道用,只能再原路返回,顺便把长城再游一遍。这样也算瞧个彻底了。在山脚下吃了碗泡面喝了罐咖啡,准备回市区。出了点情况,和我一同打车来的两人在说好的时间没有下山,于是我只能一个人回去了。车费当然也一个人出,25元。呵呵,这时便体现出了一个人玩的坏处。
慕田峪比我想象的近,回到市区还不很晚。但我也想不出晚上再去哪,还是早早回旅馆休息。
第三天去的都算小景点。那天北京降温了,很凉快,是个旅游的好天气。
第一站是现代文学馆。参观的人很少,有点出乎我意料。看到了许多作家的手稿,最深的印象就是:怎么著名作家的稿子都是涂涂改改,乱糟糟的?还不如我中学时的作文本呢!看来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形式只是其次。
文学馆里的美丽荷花
第二站是老舍纪念馆,在一个僻静的小胡同里。老舍故居是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一进式,中间绿地里还种了些花花草草,和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我抬头看都能隐约瞧见树杈中青色的柿子呢!心想住在这样的地方该多舒服呀!养狗就更合适了,家里的“拉斐尔”非开心死不可。
很喜欢这样有家的感觉的胡同
老舍纪念馆,就像个普通百姓家
之后去了北海。北海比颐和园可小多了,也是有山有湖,湖里盛开的荷花引来一个法国人极致的赞美,它的确很漂亮,甚至有点像假的了。南门处的团城以前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岛,如今成为北海公园的一个景区。白塔醒目地矗立在公园中央,记得小学里“让我们荡起双桨”课文用的插图就是以它为背景的。亲眼看到,觉得比书上更加漂亮。琼华岛上的很多建筑在修,渡船也没能坐上,只好从东岸绕。幸好并不远,二十来分钟就到了北门。接着向西走,看了九龙壁、大西天等景点,感觉像颐和园,但更紧凑。一路上看到许多非游客的本地市民也在北海内游憩,使北海更加像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园,而非皇家园林了。
北海
被盛赞的荷花
这牌坊挺有气势
傍晚又去什刹海绕了绕,夕阳下的后海美极了,和晚上又是迥然不同的情致。不过因身体原因,我没在那久留。就把瞬间美妙的感觉化为永恒吧!
傍晚迷人的什刹海
最后一天,下午就要搭机回上海了,我原定上午是去民族文化宫看民族文化展,可到那里什么也没见着,估计是不对外开放。于是转头去了天安门城楼。我的北京之行以天安门为起点,也让它为这次“北漂”划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吧。站在城楼上,体验到了当年国家领导观看阅兵式的视角与心情。那一刻,仿佛全中国都缩小到了天安门广场,觉得自己都有种指点江山的冲动。
从天安门上看下去
离开“祖国的心脏”,我这次旅行算功德圆满了。不过最后还要记录下一个小教训:我原以为机场大巴一小时便能到机场,孰料事实上要一个半小时多。所以当赶到停车处时被告知已来不及了,不得已打小车前往。那人竟要收150,后悔啊!早知这样,早点来不就行了?只怪自己想当然,多花的钱,全当买教训了。这不就是典型的超额运费吗?
经过这次旅行,我得有一阵不想外出了。玩够了,也该收收心。在外面,到了晚上一个人在旅馆里无聊地看电视,就会想家人。我喜欢旅游,不假,但这最终只能作为生活的调剂,家里的柴米油盐才是主流。一个人在外行走的滋味很潇洒,可时间长了会觉得孤单。这便是事物的两面。希望下回行走天涯,有他陪伴。
回来后的一些感想:
喜欢北京传统的胡同和四合院,喜欢耳畔响起的带“儿”音的北京话。北京不是时髦,不是海派,它是中国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根。
虽然在我眼里,北京还是有点“土”,但我喜欢,和上海一样喜欢。尽管论习惯,我是适合于后者。
喜欢生活在别处的感觉。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物,才知道生命也可以这样进行着。
在旅行中寻找生命的挫折、惊喜与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