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维也纳 |
分类: 海外暴走 |
看完了茜茜生活的家,我决定再去看些别的。怀旧的维也纳,尽管佳人不再,有些事物,却如握过玫瑰的手会留下余香那样,留下了不再变,我想,那就是对细致生活的追求。这包括诸多方面,比如科学,比如艺术,比如美食。奥地利人素来与大志向的德国人不同,他们喜欢安逸享乐的生活。这种态度使维也纳终成自己独有的悠然甜美风情,使人游起来,没有负担。
维也纳人有颗细腻的心,所以他们有了弗洛依德,和现在贝格街19号的弗洛依德纪念馆。纪念馆小小的,一会就能参观完。人也不多,接待员给每人发了一本介绍馆藏的小册子,我们就捧圣经似的捧着它,对照着墙上的图画照片,一一辨认。我想起大学时读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真的是很好奇,很想读懂。无奈水平有限,我还是因为语言艰涩而半途而废。从此弗洛依德留给我一种神秘的印象。没想到如今竟会来到他的家。照片中的他看上去温和而谨慎,对有心理疾病的人,他应该是个让人放心的医生。
因为喜欢分离派的画,我去看了LEOPOLD美术馆,在博物馆区。那个区有种自由浪漫的氛围,几个美术馆包围起一个小广场,中间摆着一个个“凹”字形的像是纸做的东西,后来我才明白是给人休息的,可趴可坐可躺。这个创意很人性啊!LEOPOLD美术馆有四层,但不大。在那看到了克里姆特的画,最有名的就是那张《生命与死亡》了。他的画装饰性很强,带着女性气息的甜美与细腻。席勒也是奥地利的画坛大师,他画的小人眼神颓废决然,宛如盛开玫瑰将谢的那一刹,令人心生不忍。我去的时候,美术馆还在举办一个KOLO MOSER(克里姆特同时代的艺术家)作品的临时展,展出的有版画,有日常用品,比如椅子,台灯,设计巧妙。那是属于青春艺术风格的东西,现在看来,还是很时髦。它们与追求美的维也纳人,在内在上很吻合。
在音乐之都,听场音乐会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我因时间有限没参加,但还是去参观了国家歌剧院。那是个相当堆砌的巴洛克音乐厅,处处金光闪闪,从天花板到地面,几乎没留下一点空白。这点与霍夫堡和美泉宫很相似。我个人却不喜欢在一个这么耀眼的地方看戏,觉得会分散对戏剧本身的注意力。但当年,哈布斯堡王朝的人一定是极其看重它,所以用了这么多雕刻绘画来装饰。精益求精,是维也纳的艺术精神。
在维也纳的老区闲逛,是件令人轻松愉快的事。城区中央是斯蒂凡大教堂,有个很漂亮的屋顶,黑黄绿三色交织成几何图案,中间还嵌着哈布斯堡王朝的雄鹰标志。这里的老区与意大利的不同,后者是名副其实显而易见的“老”,而维也纳则乐意把老房子整修一新,使得街道看上去整洁亮堂。那些建筑多为白色和浅黄色,总让我感觉像一块块雕花奶油蛋糕。咖啡馆散落在四处,其中还有几家颇具盛名,比如CAFÉ CENTRAL(中央咖啡馆),HAWELKA(哈维卡咖啡馆),DEMEL(戴美尔糕饼店)。那都是历史悠久的咖啡馆,曾有好些名人光顾。我走街穿巷,一一将它们找到,收入相机里。店堂里飘着咖啡香,果然有好多种蛋糕,如一幅精致图画,却再也没有了克里姆特、弗洛依德这样的大人物进出。是一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不变的,大概是甜点的美味和悠闲的气氛吧。
老区里还开了好几家星巴克,比法国和意大利多的多。据说奥地利人喜欢喝奶油咖啡,而星巴克的星冰乐基本上都是加好多糖和奶的,这也许是店铺众多的原因之一吧。另外我在麦当劳喝到了冰淇淋咖啡,2欧元一大杯,非常过瘾。这在其他国家的麦当劳都没有,估计是只针对奥地利人开发。说起来奥地利真是个喜爱甜食的民族。据说,喜欢吃甜的人性格比较温和善感。
走出老城,河畔的城市公园里有施特劳斯金像,忘我拉琴的姿势似乎随时都会转起来。四周没有人,可我仿佛听到了音乐声——《蓝色多瑙河》,轻轻在空中流转。做梦的感觉。再往北走就是多瑙运河了,它并不是蓝色,也不如塞纳河热闹,游船像只天鹅一样浮着,没有几位游客。多瑙河没有想象中漂亮,可这又有什么要紧?那首曲子带给我们的感动,不会因为它不是蓝色而改变。
终于逛累了,但还不想回去。这时最好的选择莫过于跳上一辆环城电车,随着“当当当”的声音,不花力气再去看那些环路上的建筑。城市公园、国家歌剧院、霍夫堡皇宫、人民公园、议会大厦、城堡剧院、感恩教堂……像一张张幻灯片,以令人惊艳的姿势从我眼前拉过去。不得不感叹:尽管这个城市不大,可高贵典雅的气质是欧洲别国首都很难及上的。当年,茜茜公主的丈夫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建成了环城大道,一百多年后,当那个王朝,那位倒霉的皇帝和美丽皇后都成往事,这条大道却依旧漂亮如新,像一个花环,套在了维也纳的脖颈上。
维也纳没有成就茜茜公主和王子的童话。但这座城市本身,已如一位甜美佳人,带着淡淡古典风情,高贵如兰。
没有了茜茜的维也纳,美好不会终老。
弗洛依德的家
博物馆区,中间的躺椅很有意思
国家歌剧院
歌剧院内部
斯蒂凡大教堂
教堂屋顶
市中心步行街
著名的DEMEL咖啡馆
施特劳斯金像
不是蓝色的多瑙河
议会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