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米诺骨牌倒下的风波……

(2005-07-25 20:06:12)
分类: 工作道道场

这个夏天,一则“95%的国产啤酒加了甲醛”的消息引发了一场席卷国啤市场的“骨牌效应”。

在这场“甲醛事件”风波中,国内啤酒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外挤内压的行业危机:国内啤酒类股票整体下挫;日韩等国家对从中国进口的啤酒紧急收回,进行检测调查;国内消费者对甲醛是否影响健康的猜测和议论不绝于耳;国内一些啤酒生产厂家纷纷发表不含甲醛的声明……一片恐慌中,消费者、国内啤酒产业都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多米诺骨牌倒下的风波……

——国产啤酒甲醛事件追述

 

             ——文/方军

 

第一块骨牌:谁推到了多米诺骨牌

2003年起,每到夏季“啤酒甲醛”这个争论都有轮回,往年都是不了了之。而此番今夏的“甲醛事件”来势更猛、愈演愈烈,仿佛是有人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最终引爆行业危机并波及演绎至“国际化”。

然而此次“甲醛事件”会引起如此广泛关注,并成为舆论的焦点呢?其中,媒体的过度渲染与推波助澜、权威部门的反应滞后都是造成事件扩大的主要因素。

对于啤酒的甲醛问题并不是新鲜发现,而在此次“95%国产啤酒中含有甲醛并超标”的传闻中,却一下击中了公众心理最脆弱的部位。在紧张氛围中,引发“过度反应”——消费者们不自觉地参与了对国产啤酒甲醛问题的不安和质疑中来。

星星之火,可以燎燃。站在信息浪头的众媒体不自觉地参与了对国产啤酒甲醛问题的报道与批评。对于市面上林林总总大相径庭的信息,并非专家的消费者们只能雾里看花。而 75日媒体首篇报道“面市”,到714日行业协会首次释问,前后相隔了9天时间,其间由于社会公众不能迅速得到权威部门的释疑,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种危机感。

    其实,当遭遇 甲醛危机的漩涡中时,我们更需要听到负责任的、权威的、中立的声音,告诉这场风波到底是一场虚惊还是危机!

 

第二块骨牌:“标准”明确和建立

据农业部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4级构成。标准分散交叉,缺乏协调机制。多种标准在市场上往来冲突,不仅百姓云里雾里,就连企业也不知就里。

在现如今生产工艺下,啤酒中到底能否含有甲醛?根据今年10月即将正式实施的《中国发酵酒卫生标准》规定,绿色产品的啤酒标准是每升甲醛含量不得超过0.2毫克,而普通啤酒则每升不得超过2.0毫克。而且世界各国对啤酒甲醛含量的标准不尽相同。目前,美国、欧洲包括日韩都没有关于啤酒中甲醛含量的规定。日、韩召回中国啤酒所依据的指标是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饮用水卫生标准》,而在这个标准中,规定饮用水的甲醛含量上限是0.9毫克/升,远高于中国啤酒产品的实际监测值,我们没有理由不放心饮用国产啤酒。远高于中国啤酒产品的实际监测值,我们没有理由不放心饮用国产啤酒。

就目前的“危机”,无论是对于本土还是涉外,国内啤酒行业与企业都应实行统一的标准,并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符合各国流通的标准。

 

第三块骨牌:“甲醛”疑云的破解

据了解,啤酒生产过程产生和使用甲醛已不是秘密,也不是违标违规问题。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经过研究和检测证实,甲醛是细胞代谢的正常产物,微量甲醛广泛存在于天然食品中,如牛奶、果汁、碳酸饮料等,啤酒所含的微量甲醛和天然食品相比,含量属低量范围,国产品牌与国外品牌啤酒的甲醛含量无差异。但也不应对啤酒甲醛问题做过多的渲染和不必要的恐慌。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啤酒企业把甲醛含量的检测指标纳入了日常质量监控的内容,一些国内大型啤酒企业都已应用PVPP、单宁和硅胶等加工助剂替代甲醛。

当然甲醛是一种公认的可疑致癌物质,所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而言,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标准,消除啤酒行业“甲醛危机”的基本根源,杜绝“甲醛门”风波的再次重演。

 

骨牌倒下的背后

三块多米诺骨牌的倒下后连锁反应放射开来,终于爆发了国产啤酒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行业危机。其他影响面、波及面都或多或少的出乎我们的想象。

2005716,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在京召开关于啤酒甲醛问题情况说明会国产啤酒甲醛含量均低于国标、可放心饮用 !来自国家7个权威部门的共同发出的声音。至此,甲醛危机风波终于暂告平息。

伴随着信息传播加速与社会消费安全意识的增强。正是这种面对消费市场日渐理性与成熟的环境,生产企业、权威监管机构和社会媒体,都相继暴露出不同程度的“盲点”。

如今部分的国内啤酒生产企业,未能认清当前市场发展的形势,加强企业“整体素质”提升。反而对社会消费安全关注的意识和行为重视度不够,结果引发了品牌危机乃至行业危机。

而对相关国家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监管者而言,行业标准和监管体系的滞后和缺失是其“致命伤”。在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的今天,不对等的行业标准体系、落后的监管体系,既不利于保护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也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成长。何谈出了国门,得到相应公平发展的待遇。

作为社会媒体,对于此类人命关天且专业性强的食品、药品等领域的报道,不认真求证,一味追求轰动效应,也是其不成熟、新闻专业精神不够的表现。所以社会媒体更需要自律,慎重负责的使用话语权,正确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此番“多米诺骨牌游戏”中,国啤生产企业,行业监管机构、社会媒体,3个关乎民生的市场“参与者”,是否得到了市场洗礼与启示?——但愿来年的仲夏,能够多份平静、少些喧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