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可能备受争议的几个观点
南怀瑾先生,学究天人,德比圣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化身,也许是当今唯一一位堪称集大成的一代宗师。但南先生的某些观点,在当今之世也许经不起时代风雨的磨洗,显得过于传统因而有些无力。以下几点,与各位君子共参。
1,关于女性的职责与婚姻
1)“现在我发现男女受了教育,对不起啊!女同志们请原谅!尤其女同志们受了教育以后,既不能做贤妻,又不能为良母。连饭都不会做,都要吃馆子的;要找老公的话,老公不会洗衣服做饭,是不能嫁的。这个以后怎么办?”
——第四章之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女性的职责何在?
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中,不洗衣做饭的女性越来越多。不愿意洗衣做饭的女性更是越来越多。这有客观上的原因。女子受了教育,要出来做事,她们和男子一样,要为工作而奔波、忙碌,主持家务就必然不能全力以赴,至少男子要与女子共同承担、操持家务。传统的贤妻良母,以相夫教子、洒扫庭除为职责。然而,在今日之社会,女子这种职责必然要发生转化。贤妻良母的评价观念要改变。如果一个妻子,能够和丈夫相亲相爱,互相体贴,能够在孩子的教育上付出科学的努力,也许就是一个贤妻良母了。教育程度提高,与不能成为贤妻良母未必有必然关联。在主观上,女性的性别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大为改变。女性主义者的话语权和人权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大男子主义越来越萎缩,越来越没有市场。
2)“女孩子们书读多了,嫁人都困难。因为要嫁一个比自己学问好,比自己高一点的,实际上,学问好的不多啊!”
——第三章之第一讲《人文问题》
女孩子受教育程度提高,或者说学历、学识越来越高,对女性本身未必是一种幸福。现实表明,硕士女生找男友难于学士女生,博士女生找男友难于硕士女生。女性受教育上的优越性可能会使男性敬而远之。有几个问题可以提出来。比如,女性接受高学历教育的根源何在?是对知识、对智慧、对真理的追求吗?是就业压力问题?比如,男性选择异性的首要条件是什么?外貌、气质可能是男性对女性一见钟情的原动力,而外貌姣好、气质出众的女性会不会选择攻读高学位呢?她们有没有攻读高学位所能拥有的不被男性打扰的宁静呢?比如,有多少女性在内心真的以为不嫁人、过独身是最佳的一种生活选择呢?我宁愿认为,女性独身主义者是没有遇到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多少事业上的女强人,在爱情、婚姻、家庭上的难言之隐,值得追求高学历女性知识分子深思。
2,公元纪年的问题
“有一个东西我心里非常不痛快的,就是用公元。我们现在用公元2005年,可是我们中国文化是黄帝纪元4739年了。公元是以耶稣出生的那一年开始,我虽然并不反对耶稣,但我们不是耶稣的子孙,为什么要用耶稣的纪元?我们有自己的纪元呀!现在是搞得一塌糊涂了。”
——第四章之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我们常讲“与国际接轨”。纪元是最早与国际接轨的事物之一。黄帝纪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名正言顺的。但为什么孕育最早文化之一的中国只有弃黄帝纪元而使用公元纪年呢?实力孱弱,国家落后所致。英雄气短之事,又何止于此!2006年度人物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喜说“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那就努力吧,国人兄弟们!
3,阅读历史的问题
“要赶快去读历史,但是千万不要读近代一百年以内写的什么中国通史、中国什么经济史……都不要看。我是不喜欢看现代人的书,我年轻的时候,就有这个毛病,非唐宋以上的文章不喜欢看……因问许多现代人写的历史,有太多的个人立场局限。现在很多人讲历史,我都觉得莫明其妙,随便谈历史,自己也没有做过官,自己没有发过财,也没有穷过,怎么懂得历史!”
——第四章之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读历史,鉴往知来,获取历史经验,探求历史规律。但近代中国通史、经济史要不要看?通史阅读不是原文本阅读;但直接读史书,自我摸索是不是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学习特点?话说回来,不适合现代生活特点,就可以不读原典吗?这是一个矛盾。
南先生讲没做过官、没发过财、没穷过,就不懂历史,能不能服人,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4,关于教育
“现在的教育,变成出卖知识的商业行为,坐在下面听课的是老师的雇主而已。一个钟头,老师写二十分钟黑板,最后讲了半天,不知所云的,皮包一夹,下课走了。然后就乱考试。对学生没有用啊。
“
尤其现在发展到还要学生给老师打分数,受欢迎的才可以当教授,不受欢迎的就滚蛋了事,这不晓得是个什么教育。”
——第五章之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 》
南先生此处讲的教育,是指大学教育,也许会被认为抹杀了大学教育的功绩,歪曲了事实。但某些教师的敷衍,却是事实。的确有不少教师上课得过且过,一个学年下来,学生一无所获。也许教师是不乏认真者的,但教材的问题,学科开课的问题,考试的问题,学生最后的收获是微乎其微的。大学如此,中学教育就好了吗?为考试而教学,贩卖教科书、参考书观点的教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是负责的吗?不同的也许是,大学教育在这一点上的缺失主要应有教师负责,中学教育在这一点上的缺失主要应有教育决策者负责——教育的方向、宗旨,评价指标的设定都有问题。
南先生或许不知,学生给教师打分,已经是大陆大中小学都在实行的一个教育管理举措。以“受欢迎的程度”来决定施教者的水平和敬业精神,有没有道理?这不能一概而论。严格说来,被教育者应该有评价施教者的权利,“评教”可以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指标之一。但是,当你不被教育者理解之时,你的“评教”得分就将令你尴尬不已。
5,关于衣冠文物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基本的东西,四个字——衣冠文物。我们推翻满清以后,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衣冠,日本人、韩国人还穿我们过去的衣服呢。我在日本,他们问我,和服好看?还是长袍好看?我说你的衣服就是我的衣服,你们这个衣服就是三国时孙权的那个,你们现在叫它“和服”,中国人也跟着叫,我说错了,那个叫“吴服”,我们江苏吴国传过去的,你们大家翻译错了叫“和服”。为什么中国人没有自己的衣服了呢?其实你查一查,民国时全国研究通过制订中国人的衣服,后来来不及推行了。
“我们曾经有五千年文化,结果到现在,没有自己的衣服、没有自己的文物,非常可悲的。”
——第五章之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
》
“中国人现在自己没衣服穿,穿外国人这个衣服,西装是海盗穿的衣服啊!有一本书。叫《也是历史》,里头记载了为什么穿西装打领带。我也穿西装,我一穿西装就难受,像那个狗脖子挂一个东西一样,多难受啊!……你再看我们结婚,男女抱一束花,我最反对,中国人不抱这个,这个是偷情来的呀!这是欧洲当年,男女两个幽会,在外面野地上搞了一场,然后女的回家,没有东西,就弄一点花抱回去。现在结婚也抱花,不是叫人偷情吗?唉,都不对了。”
——第四章之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管理》
中国服饰目前也许表演价值高于使用价值。每当盛大节日或者重大国际交流活动,你就可以看到舞台上美丽的民族服饰。国外朋友购买,是认同大于好奇呢,还是好奇多于认同呢?唐装能够普及开来,虽然销售状况也还不错?当然,中外互通、互相交流、互相融合也是不错的结局。中国布料,世界第一?嘿嘿。
至于穿西服,结婚送花,恐怕是潮流所至,难以拒绝的了。
6,助学金与奖学金
“……我反对一般的奖学金……,要办是办贫寒子弟的助学金,不发奖学金。……一个学生拿到一千块钱奖学金,请老师同学吃一餐饭,几百块钱去掉了,最后真正拿到只有几百块。既然成绩好,不要你奖励了。那些贫寒学生读不起书的,给他学费,使他把书读下去,这个助学金才有道理。”
——第五章之第一讲《中国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
现在一般学校,都是既有奖学金,又有助学金的。但有很多学校,在发放助学金的时候,特别强调“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比如考试在学校排名多少多少的。我以为,按学生考试名次如何来决定给他发放助学金与否,是没有道理的。成绩好,他拿奖学金,当然也可以再拿助学金;但二者不能相兼时怎么办?教育主管者考虑的是升学,南先生考虑的是博爱,是人道主义。只要他愿意学习,努力学习,品行不坏,或者还堪造就,就应该让他读书,让他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