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签字手术孕妇死亡医患关系信任危机 |
分类: 杂谈 |
这并非妄言。在肖志军的极端举动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心理。这些年,医院作为一个盈利性的“市场主体”,在公众心目中早已离昔日妙手仁心的白衣天使形象渐行渐远。伴随着这种公众形象的滑坡,医者不再是“父母心”,医嘱也不再是必须言听计从的最高指示——处于信息不对称和绝对弱势中的患者,被迫学会用“消费者”的精明和洞悉力来提防医生,从进医院的那天起,就以敌对的立场来怀疑诊断结果、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患者信任感缺失、医疗纠纷激增,医院也越来越小心谨慎,对患者缺乏信任,处处留心“免责”,不签“生死状”就绝不动手术。进而形成医患之间越来越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也许正是在这种语境的熏陶下,肖志军这个困顿无助的打工者作出了偏执而愚昧的决定。极端个案是触目惊心的,但也是警醒人心的。肖志军事件中,我们需要检讨的绝非仅仅是“签字制度”这样的“补漏”问题,而应着手于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公共信任感的重建。而这,无疑是一个更艰巨和庞杂的系统工程。
(具体事件大家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肖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