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签惨案"折射信任危机(转)

(2007-11-28 15:15:19)
标签:

时事评论

签字

手术

孕妇

死亡

医患关系

信任危机

分类: 杂谈
   在北京打工的肖志军,在怀孕的“妻子”生命垂危之际,仍拒绝签字同意剖腹产,最终母子双亡。这是一个罕见的悲剧。人们在为两条无辜生命的凋零伤感叹息之余,将愤怒的矛头转向了相关的人、机构和制度。然而,我们更应该拷问的是:在“故意杀人”的指责还只能停留于猜测之际,肖志军面对医生的劝告,何以会表现出常人难以理解的偏执? 
    医院副院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给了我们很大的提示——他认为,“悲剧的根源在于患者家属对医院的极度不信任”。当然,这句话包含的更沉重的意味则是:作为一个底层公民,肖志军对医院的诚实、良心和道德,已缺乏基本的信任。

这并非妄言。在肖志军的极端举动背后,起到支撑作用的,是我们这个社会对医院的普遍不信任心理。这些年,医院作为一个盈利性的“市场主体”,在公众心目中早已离昔日妙手仁心的白衣天使形象渐行渐远。伴随着这种公众形象的滑坡,医者不再是“父母心”,医嘱也不再是必须言听计从的最高指示——处于信息不对称和绝对弱势中的患者,被迫学会用“消费者”的精明和洞悉力来提防医生,从进医院的那天起,就以敌对的立场来怀疑诊断结果、维护自己的利益。

另一方面,由于患者信任感缺失、医疗纠纷激增,医院也越来越小心谨慎,对患者缺乏信任,处处留心“免责”,不签“生死状”就绝不动手术。进而形成医患之间越来越不信任的恶性循环。

也许正是在这种语境的熏陶下,肖志军这个困顿无助的打工者作出了偏执而愚昧的决定。极端个案是触目惊心的,但也是警醒人心的。肖志军事件中,我们需要检讨的绝非仅仅是“签字制度”这样的“补漏”问题,而应着手于整个医疗卫生系统的公共信任感的重建。而这,无疑是一个更艰巨和庞杂的系统工程。

(具体事件大家可以在搜索引擎中搜索"肖志军")

         该文章转载自广州日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