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特权别披上拉内需“外衣”

(2009-03-08 16:58:57)
标签:

特权

别披上

拉内需

“外衣”

陌客

腐败

杂谈

分类: 教育、情感、教养

     特权别披上拉内需“外衣”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副主委、荣丰集团董事长王征建议,现在国家要扩大内需,可以对公务员发车补,每人每月1000元,同时把机关单位的大多数公车取消。(3月6日《新快报》)

 

 

  早在数年前,公务员车补就已经在很多地区付诸实施,最初的制度构想是为了减少公务车的使用和购买所带来的庞大费用和成本。然而,政府汽车采购金额依旧逐年上升,2004年500亿元,2005年600亿元,2006年700亿元,2007年则超过700亿元。随着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汽车采购在政府采购中的比重和份额也逐年加大,乃至于汽车业内人士发出“得公务车者得天下”之类的声音。

 

  单纯从数字上看,如果发放车补能够取代公车,毫无疑问会节省一笔很大的开支,问题的关键是,公车能够全部取消吗?公车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公务消费,而公车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公务车回归执行公务的本位,取消官本位注入其中的特权,而不是取消公务车。如果没有了这些必要前提,可以断言,即使所有公务员都能拿到车补、甚至买私车,依然难免会有人身不由己地去打公车的主意。倘若如此,怎能不被人误解为给公务员“变相加薪”?

 

  退一步来说,即使逐步减少乃至取消公车的目标可以实现,车补所应补贴的也应该是公务员因公务行为产生的具体交通成本,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各不相同,具体交通成本因人而异。1000元车补,对于公务繁忙的公务员来说也许并不宽裕,甚至还可能入不敷出,对于那些很少外出的公务员来说,则无异于一份旱涝保收的稳定“福利”。在公车滥用依然无法得到有效控制的背景下,难保那些公务繁忙的公务员不会想方设法假借公车降低“出行成本”,从而维护自己的那份“福利”。

 

  至于发放车补“拉动内需”之说,更是令人莫名惊诧。假设这样的逻辑能够成立,何需发放车补,任由公车采购规模继续扩大岂非更能“拉动内需”?“拉动内需”关键在减轻民众负担,如若公务车未能取消,再加上公务员车补,岂不是增加普通民众的负担?这究竟是“拉动内需”还是“抑制内需”?

 

  因为有人公车私用,所以就要求所有人为了那被滥用的权力出资埋单,这难道就是公众想要得到的公车改革结果?撇开消除特权意识而大谈赎买权力,无异于大声向世人宣告存在即合理,使那些本不应得的特权固化为应得福利。如此结果,岂非荒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