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林浩的窘迫与林妙可的暴富

标签:
杂谈 |
分类: 娱乐、杂谈 |
文/撕皮儿剥壳
(工作邮箱:sipierboke@126.com)
诚如喜欢勇敢坚强的抗震小英雄林浩一样,我同样喜欢漂亮乖巧的“奥运女孩”林妙可。虽成长环境和成名背景迥然,但他们都用实际行动昭示着中国未来强盛的希望。曾经令世界感动的两个孩子,无疑都是中国当代少年儿童的优秀代表。
然而,林浩和林妙可对待成名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一点反映在孩子的父母身上尤为明显。“奥运女孩”林妙可一家似乎更乐于享受鲜花与光环之下商业活动所能带来的财富,开学了请假也要接广告和拍电视。红遍天的林妙可其商业价值现在可了不得,据说为某商品的代言费达到了惊人的500万之巨,看来“中国第一童星”非她莫属了。对于过多参加商业活动会否毁了孩子前程的担忧与非议,林妙可父亲略显无奈,他直言实在有太多活动找上他家孩子,已经推掉不少邀请了,实在无法拒绝的就只好答应下来。但他同时也认为,拍戏其实也是一种学习,比如大量背台词可以增强孩子的记忆力。
同为奥运开幕式“四小龄童”之一的林浩,怎么说也算是个明星。他的故事听上去要比舞台成名的林妙可更能撼动人心。但他及他家人对于荣誉与光环的态度,一如家乡的崇山峻岭那般含蓄而冷静。早前就听说小林浩对不厌其烦的媒体采访面露不悦之色,甚至连那些可以捞得物质和金钱的商业活动邀请,林浩父亲也都予以婉言谢绝。因此我们看到的英雄小林浩,既没有到电视台频繁作客,也没有接拍任何商业广告,偶尔露面也只限于诸如央视《开学第一课》等为数不多的公益活动。其实谁都清楚,家喻户晓的林浩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其商业价值不言自明。明明家境穷困,为什么要拒绝挣钱的机会呢?质朴的父亲给出了一个朴素得足以感动中国的理由,“他和林妙可不同,林妙可父母就是把她朝着这方面培养,而林浩是政府选出来的抗震小英雄,我们不能让他变成商业明星”!
不愿做商业明星的林浩,目前正就读于上海闸北童园小学。学习费用全免,外加一顿免费午餐,这是当地政府及学校给予小英雄的特殊关怀。贫穷的农村遭致自然灾害的毁灭性突袭,四口的林家日子本就过得相当拮据。根据林浩意愿而举家外迁暂住上海之后,城乡之间尚存的巨大差距,让习惯了简朴生活的林家人难于适应。上海贵得出奇的房租,难以想象的高昂物价,甚至林浩姐姐的书本费等,这些必须的开支早已超出了林浩父母所能承受的能力范围,毕竟没有多少文化的他们很难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好工作来维持家用。父亲说,家里仅有的2万元钱还是地震前准备在老家建房的积蓄,现在也快用完,节约着花顶多只能坚持到春节前后。那么孩子的将来呢?林父酸楚而无奈地表示,打算把小林浩独自留在上海读书而其余三口回老家去,但林浩死活不同意。实在不行,林浩也不在上海读书了,一家人都返回四川老家。
写到此,我突然想到了农村与城市、英雄与明星等社会话题,为什么两者之间总存在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差异与距离?欲深刻描述却无以言表,这当然跟词穷语拙没有关系,很多社会现象本就如此,难解,亦不能解,更无法解。无意,亦不该,对抱着林妙可使劲摇钱的其父母有任何不公的指责,毕竟帮助孩子追逐明星的梦,即便只是做一个如林浩父亲所言的商业明星,林妙可及其父母的所作所为其实并没有任何过错或不妥。可谁也清楚,年仅九岁就能从生死废墟中掏出两个同学的英雄林浩,他比城市女孩林妙可更需要由广告和影视等商业活动所能给予的可以改变窘迫生活现状的机会。对于经济上的困窘,林浩的父亲不是没有过动摇,“如果我们真支撑不下去了,也只好让林浩拍两个广告,我们觉得这样做很对不起关心我们的人,但我们一家毕竟要生活”。
因为是政府评选出来的英雄,所以就得放弃做商业明星的机会!我无法断定国人的认识是否与林浩的农民父亲觉悟一致,但此刻我心里的阵阵酸楚似狂啸的海一般汹涌澎湃,痛且不快乐着!林浩父亲的担忧,不正是我们对英雄施加了过多的压力使然吗?很多时候,国民心目中的英雄们,被过度地涂抹上了道德与楷模的色彩,甚至被强行发射到令人头晕目眩的精神太空,从此变成了一个时代永不凋谢的符号与坚不可摧的标竿。惟有困惑啊,精神升华与奉献之后的英雄,为什么就不能享受同娱乐明星一样富足而绚丽的物质生活?如果有一天,英雄小林浩可爱的身影真的出现在某些商业广告甚至影视作品中,我们会不会抱以一颗理解与宽容的心,而不去非议、指责或谩骂他及家人的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