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快递(6)梁晓泉二篇作品入选《2010中国微型小说年选》

(2011-01-14 16:36:18)
标签:

陈然

风月桥

微型小说

逼近历史的真相

属于自己的房间

杂谈

分类: 消息

http://s13/middle/4c75d7e2t99ca0091c50c&690   

导语
    本书收入刘林、陈然、文东、秋风、蒋寒、莫美、胡杨、孙玉亮、羊白、白鹭、白小良、刘勇等百余位作者的微型小说佳作。作品紧贴急剧变动中的社会生活,挖掘人性中的温暖因子,让我们在精短的故事中,既触摸到新世纪中国的脉动,也能感应各色人物灵魂的奏鸣。
-----------------------------------------------------------------------
目录
卢  翎  序   1
第一辑
于德北  故病记  1
刘  林  与一只猴子相关的若干人生片断  3
陈  然  蜘蛛  6
乔  叶  他真可怜  8
杜书福  麻痹  9
文  东  隐疾  11
朱耀华  恐惧性营养不良  13
叶仲健  属于自己的房间  15
秋  风  恐惧  16
王奎山  骑自行车去拉萨  18
第二辑
蒋  寒  隐居城市  20
蒋方舟  学术女是这样炼成  22
刘  浪  拼车  24
阿  社  泛包装时代  26 
墨  村  两棵树  28
李碧华  牙膏  30
莫  美  肝炎专用杯  33
魏  燕  难猜邻居心  35
孙玉亮  楼道里的自行车  37
宗玉柱  轻歌曼舞  38
第三辑
安石榴  风月桥  41
邓洪卫  方向盘  43
李培俊  二叔的旗帜  45
田玉莲  大山魂  47
红  酒  茹先生  49
程宪涛  季师傅  51
欧阳明  水跛子  53
苗表忠  过江龙  55
刘庆邦  花工  57
徐国平  1945年的秋天  59
第四辑
陈  毓  牧歌  62
胡  扬  夏天的沙洼  64 
临川柴子  余小鱼的鱼丸街  65
郭凯冰  麦子的味道  67 
盐  夫  老人与麻雀  69
赵悠燕  最后的村庄  71
杨光洲  鱼鹰  73
周齐林  被淘空的村庄  74 
美  桦  讨价还价  77
刘  林  打鸟  80
第五辑
厉剑童  谁家的热水瓶  82  
羊  白  请客吃饭问题  84
戴  燕  李大壮昨晚跟哪个女的走了  86
白  鹭  谁是烈士  88
黄健生  指标  90 
吴安钦  跑来的麻烦  92
周  波  自行车  94
何一飞  蛇祸  95
李培俊  乡村温柔  98
晓  晓  风波  99
第六辑
许  锋  我飞  101
赵淑平  安乐王  103
王国栋  榛子与鸡蛋的辩证关系  105
邱德军  花生之王  106
白小良  文化  108
尚建立  鸭的烦恼  109
曲文学  刘镇长的爹病了  111
郑渊洁  老虎药店  113
雷三行  我为谁学习  115
温  江  寓言  117
第七辑
徐均生  真话测定仪  119
格利高雷  意见  121 
余显斌  品茶高手  122
许进生  离婚宴  124
秦德龙  低碳会议  126
宋绍武  远程植树  128
张  峰  县长明天要植树  129
刘正权  拔根  130
童树梅  两条裤子  133
韦如辉  如何培养县长的儿子  135
第八辑
张殿权  月亮湾的传说  138 
梁晓泉  爱情  140
潘德东  唐僧揍孔明,黛玉杀宋江  143
刘志学  英雄  145
刘  勇  友谊  147
秦  俑  医者  148
于小渔  不信找不着你  150
文刀画羽  惹祸的手机  152 
安  宁  手续人生  153
徐国平  老石的房子  155
第九辑
聂鑫森  朝圣  157
赵长春  敬惜字报  160 
非花非雾  一天到晚相亲的鱼  162
刘建国  情丝挂在睫毛上  164
非  鱼  川主寺的夜晚  167
王奇志  一个人的晚餐  169
秋  亥  用一生成就的般配  171 
王春迪  爱的摇钱树  172
周广震  鉴宝  174
张剑鑫  归宿  176
-----------------------------------------------------------------------
前言

卢翎
    2010年的微型小说在数量上蔚为大观。记得2008年初做年选时,在天津图书馆检索、阅读过的刊发微型小说的报刊近40种,2010年增加到50余种。越来越多的报刊关注微型小说,发表微型小说的作品,令人欣喜。然而,质量上,与2008年和2009年相比,略显逊色,不尽如人意。2010年中,长期从事微型小说创作,曾为微型小说奉献了多篇上乘之作的“中坚力量”:谢志强、孙方友、侯德云、滕刚、袁炳发、刘国芳、沈祖连、奚同发、凌鼎年等,作品较少,虽然保持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但与自身的实力相比,与曾经创作的优秀作品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世纪以来保持较好创作状态,为微型小说注入新质的“后起之秀”:安勇、海飞、潘格、巩高峰、邵孤城、游睿、连俊超、夏阳、宋以柱、韩昌盛等等,或“销声匿迹”,或缺少自我超越,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问世。此外,庞大的业余作者群处于流动、不稳定状态,良莠不齐,他们的作品中可圈可点者较少,这也多少影响了2010年微型小说的整体走向。
    2010年的微型小说似乎放慢了前行的步伐,在稍显迟缓的发展态势中,我注意到了一些写作者的尝试与努力:颠覆现实生活的客观逻辑,拒绝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以内心的方式建构审美意义上的现实秩序,潜入被遮蔽人的内心世界,呈现写作者所发现的生活的可能性。
    于德北的《故病记》中,“我”站在阳光的后面,看、‘自己”黑暗的背影走入弯弯曲曲的小巷,“小巷”的尽头是19岁“记忆”:父亲尖锐的、曲线一样沿着墙缝游走的咳嗽声,母亲用大小不一的字号写成的若干纸条在有风的夜里发出急促的呼吸声,“我”的身后布满了母亲无形的或粗壮或纤细的手指,“我”总是发现父母恼怒的面孔,“可是,他们从来不会直接对我表达什么,而是将透明的‘形状’向空气里流散”……一幅幅荒诞不经、神秘诡异的心灵图景中,父子、母子的伦常与亲情被冷漠、仇视所取代,无处不在的痛苦、绝望、焦灼令“我”惶恐不安,尖锐的、无法倾诉的生命之痛令“我”无处逃遁,即使隔着“厚厚”的岁月,仍在刺痛着心灵。刘林的《与一只猴子相关的若干人生片断》中,一只突然闯入会议中心的猴子瞬间改写了许多人的命运。作者巧妙地将毛小清、谢大纲、王满强、耍猴人四段迥异的人生际遇以并置的方式呈现,这一方式昭显出写作者对个体生命深渊般处境的思考。陈然的《蜘蛛》是一篇当今生活的“变形记”。表面上看,这是一篇表现农民工生活的作品,但是作者将重心放在了人物内心感受的呈现上,精细入微的心灵体验的传达,使作品超越了现实层面的苦难而直逼心灵的苦楚,并生发出深长的意味。城市催生出我们的种种欲望,我们在这欲望的衰挟下,被城市一点点地掠夺、挤压直至成为非人。《他真可怜》、《麻痹》、《隐疾》、《属于自己的房间》、《恐惧》等作品以看似荒诞的、极端化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内心深处,渲染出现代人内心的孤独、恐惧、无助以及生存的荒谬感。
    篇幅短小,使微型小说必须借助一个蕴涵丰富审美信息的片断,表达写作者的叙事旨趣,进而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以求瞬间照亮思想。因此,细节的捕捉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蒋寒的《隐居城市》、蒋方舟的《学术女是这样炼成》、刘浪的《拼车》、墨村的《两棵树》、李碧华的《牙膏》、莫美的《肝炎专用杯》、魏燕的《难猜邻居心》等作品中,写作者都比较好地利用一两个细节,以它们为核心,拓展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繁杂的人性内涵。“隐居”的行为、尴尬的拼车、一只贴了标签的杯子、还有送不出去的手套……在写作者的追问下,它们深入到了那些被常识所遮蔽的、令人习焉不察的领域,令人思索现代人的精神处境。
    风月桥(安石榴:《风月桥》)是深山中一座“静静地凌于一片轰鸣”之上的廊桥,它见证了汗青、容久、林逸仙之间60年的美好情愫。安石榴以精致、温婉的笔触描述了“静静地凌于一片轰鸣”的情感,这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澄清了周遭的庸常”,也因内心深处的执着守望,而显得不合时宜。这不合时宜,是人性的尊严和生命的痛楚。同样不合时宜的还有死也要将汽车停放端正的毛师傅(邓洪卫:《方向盘》)、当了一辈子代课教师的二叔(李培俊:《二叔的旗帜》)、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大山的姥爷(田玉莲:《大山魂》)、茹先生(红酒:《茹先生》)、季师傅(程宪涛:《季师傅》)等,他们终其毕生之力践行一个诺言或固守一种价值观念、人格操守。在人物的坚守与写作者的追怀中,作品向人性的深层伸展开触须。与作品表层的单纯明朗不同,呈现出模糊、暧昧的人性景致,传达出深切的人性关怀,令人品味人生悲凉的况味。
    渐行渐远、成为永远眷恋的,还有乡村和土地。作为精神的象征,它们意味着静谧、和谐、温暖、亲情和诗意。陈敏的《牧歌》和胡扬的《夏天的沙洼》宛若一曲动人的田园牧歌,在平凡、温馨的乡村生活中,土地散发着温情,它以淳朴的感情力量召唤着心灵,令人感动于乡土的宽厚与深情。然而,这仅仅是一种怀念,城市正吞噬着乡土,人们不得不离开精神的家园,漂泊于城市的水泥森林间。在临川柴子的《余小鱼的鱼丸街》、郭凯冰的《麦子的味道》、盐夫的《老人与麻雀》、赵悠燕的《最后的村庄》等作品中,以城市的漂泊、孤独、贪婪、冷漠为潜在的参照,表达出游走于“时光之外”的人们对故土、家园的深深眷恋,他们将自己的“根”移植到了城市中,自己却迷失于城市的喧嚣与繁华。
    长期以来,讽刺被认为是微型小说的职能与传统之一。在微型小说历史上,亦不乏经典之作,许世杰创作于1982年的《关于申请添购一把铁壶的报告》,至今读来仍令人忍俊不禁,感叹其入木三分的批判力道。在近几年的微型小说创作中,讽刺型作品占很大比重,尤以讽刺、批判官场、官本位意识的作品居多。由于写作者过于急切地表达其道德判断,而被现实束缚住了手脚,停留于社会批判的层面。在2010年大量的讽刺作品中,厉剑童的《谁家的热水瓶》、羊白的《请客吃饭问题》、戴燕的《李大壮昨晚跟哪个女的走了》等显示出超越性的追求,写作者没有将笔触停留于社会批判的层面,而是在剥离日常生活琐事的庸常质地后,向被忽略的内心的真相逼近,呈现出对于人的可能性的思考。
    上述作品,或多或少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它们的写作者,都自觉或不自觉地秉承了现代小说的精神,将其融入自己的微型小说写作中。这是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现代精神对微型小说的浸染与滋养,随着时光的流逝,它正在悄然融入微型小说的精神建构中,日益成为了微型小说写作者一种自觉的精神、艺术追求。虽然,它还未形成强劲的势头,在2010年的作品中也占有极少的份额,同时与我内心的期待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但是我关注的是它们所显示出来的开拓、探索的意义,它们为微型小说的未来发展所提供着一种可能性。无论如何,这种“尝试与努力”算得上是2010年微型小说创作中难得的一份“收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