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转载文章 |
作者:鄂郎传说 提交日期:2006-8-27
22:18:56
这是写给一座城市的文章,就像写给一个已经离去的爱人
如今我确实离开了武汉,但是14年,印证了从青春懵懂到而立的思索与困惑,武汉见证了我的学习、工作、再学习的点点滴滴。
在拿到另一座城市的接收函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分行的随笔,不过那只是一些即时的感受与浮光掠影的印记。其实关于武汉我要说的太多了,即便我没有走遍武汉每一个小巷,即便我没有查阅武汉的全部历史,那都不重要,不同的人对于一座城市的理解和解读原本就不一样。
武汉——空间的大气与文化的式微
武汉也如同万物,充满了矛盾,而诸多矛盾与冲突集中地体现在一座城市上,应该还不多见。
在武汉,空间的大气和文化上的式微,就是这么神奇的聚合了。
武汉之大,总理惊讶
说到武汉空间的大气,估计到过武汉的人都不会否认,不少穿城而过的公交车,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难怪有当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武汉时,觉得武汉大的惊人,你要知道他是从北京来的,不过他当时到底是否说了武汉像一座大县城之类的话,我就无从考证了,那也是另外的话。
一座城市,长江以及其最长的支流汉水穿城而过,这般气势,中国也就只有武汉了,世界上在内陆这样依水而居的城市,恐怕也不多见了,除去长江、汉水,东湖也足以让人惊讶,虽然名气远不及杭州西湖,但是中国城市中最大的城中湖泊的名号是谁也抢不了的。因此武汉的街道都有沿江、沿河、沿湖分布逶迤的特点,一条街道10公里甚至20公里在武汉也就不是很稀奇了,而两江三镇也就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基本框架,在这座城市里,人们往往不是习惯说你是哪一个区的,而是问你在汉口、武昌还是汉阳。
在铁路、公路没有发达的年代,武汉因水而兴,上可以至重庆,下可以达上海,通江达海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汉口不过用了几百年的光阴,风头就盖过了长江沿岸诸多的城市,当然这里面张之洞功不可没,一条张公堤铭刻了他对于这座城市发展的丰功伟绩。
武汉的大气除了历史上因水而兴,通江达海之外,自从一桥飞架南北以来,如今武汉长江段崛起的六座跨江大桥,除了进一步印证了武汉“九省通衢”的说法,更是体现了城市的大气磅礴。
文化式微,一个无奈的现实
然而当说到武汉的文化时,我却不得不用上“式微”两字,我这里的“式微”并不是贬义,而是指武汉这座城市文化的辐射力的局限与弱小,按理说了,“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也包括了武汉和湖北,崔颢的黄鹤楼题诗,和李白的“江城五月落梅花”,多少也凸现了武汉文化的绰约风姿,但是真正一横向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武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确实还是不够悠长与大气,与西安比?与北京北?与南京比?好像都没有足够的底气,就算与成都比,我看由于有了三国演义中“蜀”文化的演绎与积淀,加上杜甫草堂等等的映衬,武汉也是有些形秽。
当然近代武汉城市的兴起,确实不算太长历史,因而去比历史积淀好像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换个角度来看吧,比如语言,成都话和其他地方的四川话基本无大差异,但是武汉话?即便是它的郊区,比如黄陂、新洲,口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一方面武汉作为一座码头城市的包容接纳能力确实很强,南来北往的人都可以在武汉落地栖身,但是它的文化输出能力,却显得有些弱小,全国戏剧小品舞台上,东北话就不用说了,四川话也常领风骚,可是武汉话呢?虽然最近出了一个电影《江城夏日》,全部用的是武汉话对白了,但是影响力如何,仍然值得思量。又比如说汉剧,估计外地人很少有知道这个剧种的。一个长江中游的特大中心城市,其空间之大气与文轿ⅲ员仁侨绱说那苛摇?br>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文化式微为哪般?
究其原因,为什么有这般的反差,为什么一个资质上佳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却与之不相称,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城市文化的式微,到底是因为什么?
文化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果说到骨子里,最核心的应该是一座城市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吧,为什么武汉的文化式微,这个话题,如果要社会学家去研究,估计也要做n个调查,m篇论文了,而我不是写论文,也就是写到哪算哪的随笔,就凭自己的感觉说说吧。
父母不疼不爱的孩子
首先是国家经济规划与政策的调整,马克思老人家不是说过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采用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沿海城市得到了很大的政策倾斜,于是满口像鸟语的粤语歌曲竟然风靡神州,你能说武汉话比粤语还难懂吗?显然不是,所以只能说是钱的原因了。等到武汉想起像中央提起“中部崛起”战略的时候,已经发现北面的郑州,南面的长沙早已经是虎视眈眈。
完全是钱的问题吗?也不尽然
当然说是钱的事,似乎也不尽然,南面的长沙,近年来不就弄得风生水起吗?从湖南卫视领全国风骚,从“超级女声”旋风般刮过神州,从那个蓝猫形象深入小朋友的内心,我们难道可以解释说长沙或者说湖南的经济比武汉湖北更厉害吗,显然不是。也许有人会说不屑于去比这些“俗文化”,不过连人家省长都出面支持“超级女声”的时候,你敢说省长大人比吾辈还俗吗?
不思进取,武汉人要骂我了
那也就是说毕竟内在的原因也肯定是有的了,当然这也是一言难尽,简单的说武汉人不思进取,肯定有不少人要骂我,不过以我的亲眼所见所闻,比如说打麻将,我在几个省的几个城市都生活过,也观察过,确实武汉的麻迷要更多,更痴迷。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定量的分析,只是感觉而已。
包容度仍旧不够
武汉本身也是移民城市,但是一旦那些满口正宗的武汉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对于不同乡音的人,则有些排斥,显示出的是对内抱团,对外则排斥,这一点在武汉足球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历数武汉队引进的内援,我们会发现很少有功成身退的,多半是带着遗憾离开武汉的,不是球技本身,而是发现这里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土壤,武汉对于外地人的包容度,可以从武汉人动辄喜欢说外地人“乡里人”一词中找到些依据,这种说法可以说体现的其实是骨子里的不自信。
城市的自我宣传与公关策略欠缺
说到自我宣传,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些个明星不是就一天到晚靠了些半真半假的绯闻活跃在我们耳畔眼前吗?武汉对于自我的宣传与推广,我看也是很不够,我不想用太多的太大的例子去证实,只想用我平时观察留心到的几个小事例作一佐证,比如说以前中央台早间与午间新闻之后的天气预报,一般都没有武汉,现在有所改观,再比如,曾经中央台专门报道过上海有了我国首台空调城市大巴,但是我在武汉早就坐过了,反而是上海的旧闻成了新闻。而反之,关于武汉这座城市的负面消息,多年来却是屡屡曝光,比如早年的江汉二桥收费问题,再比如长江江滩的违法花园问题,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也是应该改正,但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关策略来讲,一方面,正面的东西没有及时宣传,而负面的报道太多,且不能及时去消除这些影响,确实是失策,也确实是自损形象,自毁长城。
如今我确实离开了武汉,但是14年,印证了从青春懵懂到而立的思索与困惑,武汉见证了我的学习、工作、再学习的点点滴滴。
在拿到另一座城市的接收函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分行的随笔,不过那只是一些即时的感受与浮光掠影的印记。其实关于武汉我要说的太多了,即便我没有走遍武汉每一个小巷,即便我没有查阅武汉的全部历史,那都不重要,不同的人对于一座城市的理解和解读原本就不一样。
武汉——空间的大气与文化的式微
武汉也如同万物,充满了矛盾,而诸多矛盾与冲突集中地体现在一座城市上,应该还不多见。
在武汉,空间的大气和文化上的式微,就是这么神奇的聚合了。
武汉之大,总理惊讶
说到武汉空间的大气,估计到过武汉的人都不会否认,不少穿城而过的公交车,一坐就是一个多小时,难怪有当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武汉时,觉得武汉大的惊人,你要知道他是从北京来的,不过他当时到底是否说了武汉像一座大县城之类的话,我就无从考证了,那也是另外的话。
一座城市,长江以及其最长的支流汉水穿城而过,这般气势,中国也就只有武汉了,世界上在内陆这样依水而居的城市,恐怕也不多见了,除去长江、汉水,东湖也足以让人惊讶,虽然名气远不及杭州西湖,但是中国城市中最大的城中湖泊的名号是谁也抢不了的。因此武汉的街道都有沿江、沿河、沿湖分布逶迤的特点,一条街道10公里甚至20公里在武汉也就不是很稀奇了,而两江三镇也就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基本框架,在这座城市里,人们往往不是习惯说你是哪一个区的,而是问你在汉口、武昌还是汉阳。
在铁路、公路没有发达的年代,武汉因水而兴,上可以至重庆,下可以达上海,通江达海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汉口不过用了几百年的光阴,风头就盖过了长江沿岸诸多的城市,当然这里面张之洞功不可没,一条张公堤铭刻了他对于这座城市发展的丰功伟绩。
武汉的大气除了历史上因水而兴,通江达海之外,自从一桥飞架南北以来,如今武汉长江段崛起的六座跨江大桥,除了进一步印证了武汉“九省通衢”的说法,更是体现了城市的大气磅礴。
文化式微,一个无奈的现实
然而当说到武汉的文化时,我却不得不用上“式微”两字,我这里的“式微”并不是贬义,而是指武汉这座城市文化的辐射力的局限与弱小,按理说了,“唯楚有才,于斯为盛”,也包括了武汉和湖北,崔颢的黄鹤楼题诗,和李白的“江城五月落梅花”,多少也凸现了武汉文化的绰约风姿,但是真正一横向对比,我们就会发现武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确实还是不够悠长与大气,与西安比?与北京北?与南京比?好像都没有足够的底气,就算与成都比,我看由于有了三国演义中“蜀”文化的演绎与积淀,加上杜甫草堂等等的映衬,武汉也是有些形秽。
当然近代武汉城市的兴起,确实不算太长历史,因而去比历史积淀好像没有什么很大的意义,换个角度来看吧,比如语言,成都话和其他地方的四川话基本无大差异,但是武汉话?即便是它的郊区,比如黄陂、新洲,口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一方面武汉作为一座码头城市的包容接纳能力确实很强,南来北往的人都可以在武汉落地栖身,但是它的文化输出能力,却显得有些弱小,全国戏剧小品舞台上,东北话就不用说了,四川话也常领风骚,可是武汉话呢?虽然最近出了一个电影《江城夏日》,全部用的是武汉话对白了,但是影响力如何,仍然值得思量。又比如说汉剧,估计外地人很少有知道这个剧种的。一个长江中游的特大中心城市,其空间之大气与文轿ⅲ员仁侨绱说那苛摇?br>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文化式微为哪般?
究其原因,为什么有这般的反差,为什么一个资质上佳的城市,文化影响力却与之不相称,我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城市文化的式微,到底是因为什么?
文化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如果说到骨子里,最核心的应该是一座城市里人们的价值取向吧,为什么武汉的文化式微,这个话题,如果要社会学家去研究,估计也要做n个调查,m篇论文了,而我不是写论文,也就是写到哪算哪的随笔,就凭自己的感觉说说吧。
父母不疼不爱的孩子
首先是国家经济规划与政策的调整,马克思老人家不是说过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采用的是非均衡的发展战略,沿海城市得到了很大的政策倾斜,于是满口像鸟语的粤语歌曲竟然风靡神州,你能说武汉话比粤语还难懂吗?显然不是,所以只能说是钱的原因了。等到武汉想起像中央提起“中部崛起”战略的时候,已经发现北面的郑州,南面的长沙早已经是虎视眈眈。
完全是钱的问题吗?也不尽然
当然说是钱的事,似乎也不尽然,南面的长沙,近年来不就弄得风生水起吗?从湖南卫视领全国风骚,从“超级女声”旋风般刮过神州,从那个蓝猫形象深入小朋友的内心,我们难道可以解释说长沙或者说湖南的经济比武汉湖北更厉害吗,显然不是。也许有人会说不屑于去比这些“俗文化”,不过连人家省长都出面支持“超级女声”的时候,你敢说省长大人比吾辈还俗吗?
不思进取,武汉人要骂我了
那也就是说毕竟内在的原因也肯定是有的了,当然这也是一言难尽,简单的说武汉人不思进取,肯定有不少人要骂我,不过以我的亲眼所见所闻,比如说打麻将,我在几个省的几个城市都生活过,也观察过,确实武汉的麻迷要更多,更痴迷。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定量的分析,只是感觉而已。
包容度仍旧不够
武汉本身也是移民城市,但是一旦那些满口正宗的武汉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对于不同乡音的人,则有些排斥,显示出的是对内抱团,对外则排斥,这一点在武汉足球队身上体现得很明显,历数武汉队引进的内援,我们会发现很少有功成身退的,多半是带着遗憾离开武汉的,不是球技本身,而是发现这里没有适合他们发展的土壤,武汉对于外地人的包容度,可以从武汉人动辄喜欢说外地人“乡里人”一词中找到些依据,这种说法可以说体现的其实是骨子里的不自信。
城市的自我宣传与公关策略欠缺
说到自我宣传,这年头,酒香也怕巷子深,那么些个明星不是就一天到晚靠了些半真半假的绯闻活跃在我们耳畔眼前吗?武汉对于自我的宣传与推广,我看也是很不够,我不想用太多的太大的例子去证实,只想用我平时观察留心到的几个小事例作一佐证,比如说以前中央台早间与午间新闻之后的天气预报,一般都没有武汉,现在有所改观,再比如,曾经中央台专门报道过上海有了我国首台空调城市大巴,但是我在武汉早就坐过了,反而是上海的旧闻成了新闻。而反之,关于武汉这座城市的负面消息,多年来却是屡屡曝光,比如早年的江汉二桥收费问题,再比如长江江滩的违法花园问题,这些问题确实是存在,也是应该改正,但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公关策略来讲,一方面,正面的东西没有及时宣传,而负面的报道太多,且不能及时去消除这些影响,确实是失策,也确实是自损形象,自毁长城。
爱你才说你,武汉
东搬西扯说了半天,虽有批评,也是因为对武汉的爱恋,这里留下了我太多的回忆,就连自己的老婆也娶的是武汉人,为了这个纪念,我在天涯社区里用的网名——“鄂郎传说”,从此得来。
其实我是很喜欢武汉的。喜欢武汉的市民化,喜欢武汉人的爽朗,喜欢武汉四季的分明,喜欢武汉宽阔的江滩,喜欢武汉浩渺的东湖,喜欢武昌大学林立,喜欢汉口商贾如云,喜欢汉阳新区崛起,喜欢热干面的浓香,喜欢豆皮的灿黄。
武汉是用一座用来慢慢发现与惊讶的城市,比如这里的“汉阳造”曾经是亚洲之巅的工业,这里的大学之多,在中国除了京沪外,无人能比,这里水资源的丰沛,另每一个城市的市长都会眼红。
如今,我已经离开了武汉,拉拉杂杂写这样一篇长文,无他,就是作为一种回忆,一种寄托。就是希望武汉能够早日“发抛”,早日变的更“煽”。(武汉话,应该是跟雄起差不多的意思)
附原来写的一篇随笔
我的接受函 —— 真的告别武汉了 (2005-10-20)
一座学习、生活了14年的城市,
要做真正的告别的时候,
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积极搜寻记忆中的碎片,
竟然发现离开一座城市,
也如同离开一个人一样的难以割舍,
这里的热干面,
这里的武汉足球队、新华路体育场,武汉体育中心
这里的江滩,步行街,
这里的火爆、热辣的语言,
还有满眼郁郁苍苍树木的大学校园,
以及曾经留下青春激情的每一处脚印。
一贯以为,城市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阅读迟莉,就是阅读武汉,以及这里众生万相,
因为一座城市,同样需要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用眼睛去打量。
留下一些文字
以资纪念青春中关于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记忆
一座学习、生活了14年的城市,
要做真正的告别的时候,
感慨时光流逝之快,
积极搜寻记忆中的碎片,
竟然发现离开一座城市,
也如同离开一个人一样的难以割舍,
这里的热干面,
这里的武汉足球队、新华路体育场,武汉体育中心
这里的江滩,步行街,
这里的火爆、热辣的语言,
还有满眼郁郁苍苍树木的大学校园,
以及曾经留下青春激情的每一处脚印。
一贯以为,城市之间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阅读迟莉,就是阅读武汉,以及这里众生万相,
因为一座城市,同样需要用心去感悟,而不是用眼睛去打量。
留下一些文字
以资纪念青春中关于一个人和一座城市的记忆
武汉轻轨
武汉长江大桥
江滩公园
作者写的这篇文章,算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自己是湖北人,对于自己的省会城市,坦白说有点失望,一直都觉得武汉不应该只是现在这样。来湖南两年了,感觉长沙都已经要超过武汉了。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湘军”,在全国地方电视台当中,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相抗衡的地方电视台。“快乐中国,湖南卫视”这句口号,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湖南卫视在全国地方电视台率先提出来的一个口号。《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音乐不断》,《晚间新闻》,《真情》等这些都是湖南卫视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然而如果要我说出湖北电视台一些吸引大家的节目,老实说,我真的一个都说不出来。我也是湖北人,不是我不支持湖北电视台,只是湖北电视台的节目实在是不太吸引人。因为湖南卫视在全国有名,长沙这几年也开始崛起。渐渐的都有要超过武汉的趋势。更何况长沙的发展条件还没有武汉这么天时,地利。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难道真的没有感到南面的长沙崛起的压力吗?武汉真的应该加油了。武汉真正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希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来。
自己是湖北人,对于自己的省会城市,坦白说有点失望,一直都觉得武汉不应该只是现在这样。来湖南两年了,感觉长沙都已经要超过武汉了。湖南卫视也被称为“湘军”,在全国地方电视台当中,也是唯一一个可以和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相抗衡的地方电视台。“快乐中国,湖南卫视”这句口号,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这是湖南卫视在全国地方电视台率先提出来的一个口号。《超级女生》,《快乐大本营》,《音乐不断》,《晚间新闻》,《真情》等这些都是湖南卫视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然而如果要我说出湖北电视台一些吸引大家的节目,老实说,我真的一个都说不出来。我也是湖北人,不是我不支持湖北电视台,只是湖北电视台的节目实在是不太吸引人。因为湖南卫视在全国有名,长沙这几年也开始崛起。渐渐的都有要超过武汉的趋势。更何况长沙的发展条件还没有武汉这么天时,地利。
武汉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难道真的没有感到南面的长沙崛起的压力吗?武汉真的应该加油了。武汉真正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核心城市,希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