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史迹 |
分类: 醉美古中国 |
山西长治市沁县北边三十多公里的南涅水村,五十年代发现了大批窖藏石刻造像,总数有七百多件,多数是北朝时期的四面造像塔构件,九十年代又发现了一百多件宋代石刻造像,现在这些造像大部分收藏在沁县城郊建设的南涅水石刻馆,一小部分收藏在山西博物院
南涅水发现的石刻造像大部分是方形或略带梯形的造像塔构件,北朝时期造像风格,另外还有一些碑刻和单体造像,其中不乏各类题记,最早的是永平三年(510年),最晚的是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时间跨度长达五百余年,其埋藏时间应该是在北宋
自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迁都洛阳以来,平洛古道造像兴起,南涅水石刻的北朝造像题记丰富,汇总各类资料,计有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延昌二年(513年)、神龟元年(518年)、正光二年(521年)、孝昌元年(525年)、孝昌三年(527年)、建义元年(528年)、建义二年(529年,可能不知道已改年号)、永熙二年(533年)、东魏兴和三年(541年)、武定四年(546年)、武定八年(550年)、北齐天保四年(553年)、天保六年(555年)、皇建二年(561年)、武平元年(570年)、武平六年(575年)等,几乎涵盖了北魏迁都后至隋朝建立前的所有时间段,北魏变成东西魏,再变成北齐和北周,捐刻造像一直没有停止
造像出土时是数块叠在一起埋入窖藏坑,在南涅水造像馆展示也是叠在一起,在出土的碑刻题记中提到有“造石浮图三级”,可知是建塔,也有的铭文为“敬造五级石像一区”、“等敬造石像一区,举高五级”
那么南涅水造像最初应是什么样子呢?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西魏大统二年(536年)权氏石造像塔或许能给出答案,这座塔出土于甘肃省秦安县,塔身和塔檐是不同的独立构件叠在一起,塔身四面雕刻佛像,与南涅水造像模式一致,雕刻时间前后南涅水的造像活动正在进行中,南涅水石刻应该是在埋藏时把没有佛像的塔檐遗弃了,同理的还有山东青州出土的龙兴寺造像,埋藏是把造像底座遗弃
南涅水北朝造像不仅数量多,而且每石四面造像,题材丰富,有二佛并座、交脚弥勒、思维菩萨、维摩诘等等,北朝流行款在这里都能看到,有许多造像神态安详,衣饰华丽,值得慢慢欣赏
南涅水出土的造像风格与云冈石窟接近,北魏迁都洛阳以后,云冈石窟仍在开凿,但规模缩小很多,不排除一部分工匠沿平洛古道南下,在途中佛教兴盛的南涅水驻留,留下大量类云冈风格的艺术精品
我曾实地探访过南涅水造像的出土地,村中有座洪福寺,正殿为金元时期风格,造像出土于寺后几十米的土岗上,在一位大哥带领下找到了窖藏坑旧址,坑是在土岗上挖的,后代在旁边开沟修路,多年的水土流失导致造像显露出来
南涅水村所在地是太岳山脉东侧一处较大的盆地,方圆六公里左右,浊漳河北源从盆地中穿过,适合农业生产,西汉这里就曾置县,称为涅县,县治在与南涅水村一河之隔的武乡县故城镇,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涅县改称为阳城县,到了隋代称为甲水县,县治搬到了南涅水村
南涅水村向南一百七十余公里的高平高庙山石窟没有留下开窟题记,但窟内镌刻了大量供养人的属地和姓名,其中就有来自涅县的僧人,可知高庙山石窟应开凿于北魏永安二年(529年)之前,与此同时南涅水的石刻造像也在开凿中
我曾特意走过穿过太岳山的国道208线,由晋中盆地向南进山,在巍峨的大山中行驶六十余公里,沿途高山大谷,没有大的盆地,到了南涅水村附近豁然开朗,地势平坦必然物产丰富,从地形上看容易形成商旅的中转站,有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必然带来财富的聚集,这是支撑南涅水长时间大量造像的基本物质因素
太岳山脉中还留下几处重要的北魏石窟,祁县子洪石窟位于晋中盆地进入太岳山脉的入口处,造像为精美的北魏风格;向南三十多公里的良侯店石窟也是北魏风格,再向南不到二十公里公里就到了南涅水,可以看出北魏时期的石刻工匠沿平洛古道一路南迁的路线,沿途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南涅水造像四面雕刻且图案不同,现在的南涅水造像馆空间较小,造像沿墙摆放,总有一面是看不到的,另外两面无法正视,希望能早日升级改造为四面可观
一部分南涅水的造像塔构件和单体造像搬迁到了山西博物院,在造像馆能看到他们,造像精品大多在沁县南涅水造像馆,文章篇幅所限无法尽录,很值得到现场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