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千佛崖段文昌留下的题记

标签:
史迹 |
分类: 醉美古中国 |
四川广元的千佛崖窟龛造像众多,留下来的题记也很多
在千佛崖靠上层的位置,有一座大云洞,开凿于盛唐,大云洞的旁侧又开一小窟,称为韦抗窟,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韦抗出镇四川,途径广元千佛崖开凿此功德窟
韦抗窟内的崖壁上留下许多后人题记,从唐宋至明清都有,其中右首边崖壁上有一条文字细小的题记,只有一竖行,因为文字太小,很难注意到它,内容为“前秘书省校书郎段文昌,元和二年(807年)四月赴上都,男斯立、思齐”
段文昌是唐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段志玄的玄孙,也是武则天从曾孙武元衡的女婿
元和二年(807年)正月,李吉甫升任宰相,武元衡担任门下侍郎,参与政事,段文昌曾与李吉甫有些故交,又是武元衡的女婿,得以离开四川,前往首都任职,途径广元千佛崖,留下一条小小的题记,十四年后段文昌也出任唐朝宰相,这是后话
段文昌留下题记十一年后的元和十二年(817年),宰相裴度领导的平淮西之战取得胜利,这次长达数年的战事中最著名的一战是李愬雪夜入蔡州,活捉了割据淮西的首领吴元济
战争胜利后,唐宪宗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以纪功,碑已立成,但李愬对碑文内容不满,认为淡化了自己的功绩,李愬的父亲是立下显赫战功的唐代名将李晟,李愬的夫人韦氏是唐德宗李适的外孙女,与唐宪宗是表兄妹,在韦氏斡旋下,唐宪宗决定弃用韩愈的碑文,由段文昌重新撰写
刚立起不久的韩愈《平淮西碑》被推倒,重新立起段文昌撰文的《平淮西碑》,现在这两块碑都已见不到了,但还有碑文传世
唐朝诗人李商隐比韩愈小四十多岁,立《平淮西碑》时李商隐尚未出生,成年后的李商隐写了首《韩碑》为韩愈鸣不平,此时韩愈已去世多年
李商隐的诗很长,其中有两句: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汤盘”传为商代先王成汤的沐浴之盘,边缘上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几个字,为自警之铭文
“孔鼎”是孔子先祖正考父庙里的鼎,上面有铭文“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为人要谦恭
这两件器物都已不存,但上面的铭文流传百世,以此来比喻韩愈的文字深得人心
到了宋代,宋哲宗继位之初,祖母太皇太后高滔滔掌握政权,废黜变法新党,重新启用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苏轼也受到提拔,回到首都为官,这期间兴建上清储祥宫,命苏轼作《上清储祥宫碑》
数年后高滔滔去世,亲政的哲宗皇帝喜欢新党,打压旧党,苏轼所作的《上清储祥宫碑》被抹去文字,由蔡卞重新撰文,蔡卞是北宋晚期权臣蔡京的弟弟
有一首诗:
淮西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
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传为苏轼作,借段文昌表达心中不满,为避祸匿名
时间隔了二百八十年,苏轼遭遇与韩愈同样的待遇
苏轼与韩愈的渊源还不止这些
唐宋之际骈文、太学体等文章流行,以文字深奥为美,欧阳修推崇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提倡文字平实易懂,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科举考试,以平实文风为标准,录取了苏轼、苏辙兄弟以及曾巩,苏轼由此走上仕途
再回到段文昌,段文昌有个儿子叫段成式,元和二年(807年)段文昌在千佛崖留下题记时段成式只有三岁,题记中出现的可能是他的两个哥哥,段成式有本书传世:《酉阳杂俎》,书中有许多志怪故事,唐朝的《聊斋志异》,其中有个小故事讲的是湖北松滋县一位书生,遇到壁虎幻化的小人,一寸来高,有国王,有武士,还有宫殿,唐代的小人国故事
有部正在拍摄的电视剧《海棠花开炊烟起》,男主设定为段文昌的一个儿子,段文昌、段成式都有出场
前一篇:晋祠宋代狮子“画蛇添足”后续
后一篇:希望大雨能转变山西古建保护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