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史迹 |
分类: 醉美古中国 |
最近播出的《国家宝藏》第3季第10期以一首超燃的民乐合奏《破阵乐》开场,今天就聊一聊《破阵乐》的前世今生。
《国家宝藏》的《破阵乐》是新创作的民乐,不是古曲,如果追溯历史渊源的话,名称来自唐初流行的《秦王破阵乐》,仅仅是名字一样而已。《秦王破阵乐》据说来自另一首更古老的《兰陵王入阵曲》
兰陵王指的是北齐时期的高长恭,他是北齐实际创始人高欢的孙子,高澄的儿子,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北周将领尉迟迥围困洛阳,高长恭领军救援,击退了北周军。
史书记载,高长恭率五百骑突入周军,至金墉城下,那时的洛阳在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的汉魏洛阳城遗址,金墉城是紧挨着的一座小卫星城,守城的士兵认不出高长恭,高长恭摘掉头盔示之面,守军急忙开城门迎接,传说高长恭在战斗中带着面具,可能是一种带面部保护功能的头盔。
这一战周军大败,遗弃军资器械三十里,此后一首赞颂高长恭功绩的乐曲开始流行,这就是《兰陵王入阵曲》
五十多年后,唐朝刚刚建立不久,此时唐太宗李世民还是秦王,在平定割据势力的战争中立下许多功劳,一首歌颂李世民战功的《秦王破阵乐》开始流行,据说是以《兰陵王入阵曲》重新填词的乐曲
又过了二十年,玄奘游历印度,受到戒日王召见,那时的印度分为多个国家,戒日王统治印度北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录了这次会面,戒日王对唐朝并不了解,先问玄奘唐朝在哪里?得到提示后戒日王说是不是那个有个骁勇的秦王而且流行《秦王破阵乐》的地方?玄奘回答说是的,秦王现在已经继位为天子了。
文中并未记录这次见面的具体时间,有学者推算应发生在640年左右,因为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五年(641年)戒日王的使者到达长安,与玄奘会面时戒日王对唐朝几乎一无所知,仅仅通过一首乐曲知道有个秦王,还不知道已经成了皇帝,所以会面应是发生在使者来唐朝之前。
如果真是这样,玄奘不仅在传播佛法上贡献巨大,还起到了外交家的作用,求法时是偷渡出去的,归国时唐太宗亲自迎接,或许也和多重身份有关。
隋唐时很讲究礼数,每有外国使臣来访,隋唐朝廷要派使臣护送回去并回访,隋炀帝时日本使臣小野妹子来访,隋朝派裴世清陪送回国,等到裴世清回国时,天皇又派小野妹子陪送回来,两次到访隋朝。
陪送戒日王使臣回国的是王玄策,此后王玄策多次出使印度,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再次出使印度,戒日王已去世,国内发生叛乱,王玄策返回吐蕃和尼泊尔借兵,平定了叛乱,留一下“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成龙的电影《功夫瑜伽》就是以王玄策的故事为背景,《王者荣耀》中的人物“百里玄策”也是王玄策。
王玄策从印度带回一位高僧,唐太宗晚年多病,有一种说法是服用印度高僧的丹药身亡。
直到高宗时期,仍有王玄策出使印度的记录,并在今西藏日喀则吉隆县留下一方《大唐天竺使出铭》,时间是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
说了这么多背景,遗憾的是这首乐曲未能流传至今,但曲子传到了日本,至今在祭祀活动中仍时常能见到。
我在日本京都遇到过两次《兰陵王入阵曲》的表演,都是在祭祀活动中,一人戴面具独舞,旁边有乐队伴奏,面具是高长恭的显著特征。演出结束后我特意找演员确认了一下,这就是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
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曲调优雅,舞蹈动作也很慢,既然是军旅题材歌曲,不应该气势雄浑表现出战斗的激烈吗?我看未必,举个当代的例子,《军港之夜》也是军旅题材,演唱者苏小明也是军人,整首歌曲情意绵绵,没有一点雄浑的气势,军旅歌曲也是可以柔情的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晓唐人的欣赏喜好,舒缓柔情的文雅音乐或许是那时候的流行趋势。
日本流传下来的《兰陵王入阵曲》未必就是原音,但从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鲜程度看,不会差别太多,而《国家宝藏》中的《破阵乐》则完全是当代的创作,虽然很好听但与古曲无关。
《破阵乐》中出现了一种乐器尺八,查一查资料的话尺八源自唐朝,但我在日本的祭祀活动中多次见到尺八的现场演奏,在国内却从未见过,有多少游客看到一种乐器还要查一查它背后的历史呢?很多人认为尺八是日本乐器情有可原,文化一旦传丢了就不是你的了,再引进回来也不伦不类,因为文化传播的特点是每到一地都会吸附上当地因素,再拿回来也是“吸附了局部日本特征的中国文化”,乐器是这样,建筑也是这样。
近年来所见的新建庙宇中,出现日本元素的地方多不胜数,有人说日本建筑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再拿回来还是唐朝建筑,其实不然,日本确实学习过唐朝,但也加上自己的审美,也有自己特有的材料和结构,再拿回来也是日本特色。
我不反对文化引进以及融合,但外来的就是外来的,即便是我们传出去的也已不是那个我们所特有的,以外来的东西恢复我们的历史遗迹显然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下要做的首先是珍惜传统的东西,起码别让它失传。
回顾下历史教训,希望能对珍惜当下的传统文化有点帮助。
后一篇:说一说山东过年的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