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2016-12-14 22:39:37)
分类: 一个人的古建调查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四川巴中的南龛摩崖造像分为南龛、北龛、西龛三部分,分别在城市的三个方向,西龛造像在城西的西龛山上,又分为佛爷湾、流杯池、龙日寺三部分,流杯池在山的半山腰,目前只能看到两龛,其中53号龛内雕刻了两座阙楼和两座亭子,枓栱等细节高度仿真,是研究早期建筑难得的标本

53龛并没有留下年代题记,龛内造像大部分已风化,只留下主尊上方的华盖,在主尊两侧,尚有阙楼、亭子、金刚、天王、菩萨、伎乐等留存,从这些造像的形态及西龛石刻整体的时代看,此龛为唐代开凿,且时代应为唐代的中前期,龛内两座石雕阙楼可为我们传递许多唐代建筑信息。

53龛朝向东北,我们以主尊的左首和右首来区分两座阙楼和亭子。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主尊左首边阙楼】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主尊右首边阙楼】

先说两座阙楼

两座楼的结构大致一样,分为三段,最下面一段所占比例较大,开有佛龛,旁侧雕刻金刚天王,右首阙楼下雕刻出了弧形的阶梯踏道,上面还有人物通过;中间一段为楼阁的须弥座部分,围绕雕刻伎乐;最上面一段为仿木结构楼阁,可见进深一间,正面一部分隐入石壁中,雕刻出来的部分不足一间,前檐和后檐角柱上可见转角铺作,山面有一朵补间铺作,正面可见两朵补间铺作,木楼阁下面有平座,平座之上围绕勾栏,勾栏内还有数位人物造型。檐下枓栱仿真度高,可看做完整的唐代枓栱再现,也是目前发现的结构最复杂的唐代石雕枓栱。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中断雕刻的伎乐】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中断雕刻的伎乐】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中断雕刻的伎乐】

两座阙楼檐下的枓栱雕刻细致,可惜已经残损较多,经过仔细还原比对,可知这座建筑无普拍方,山面每间一朵补间铺作,正面每间可见两朵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均采用了七铺作双抄双昂,这样的枓栱布局是现存唐代建筑中所不见的,而且还有许多细节信息是我们以往所不知的,研究这两座楼阁的枓栱对我们开阔视野,更深入地认识唐代建筑会有很大帮助。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枓栱部分】

阙楼是一种颇具仪式感的建筑,在高大的台基之上建起木结构楼阁,早在汉代的画像砖石中就出现有这种建筑形式,到了唐代在壁画中时有出现,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壁画中有两组阙楼,敦煌莫高窟初唐431窟也绘有一组阙楼。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现存陕西历史博物馆】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莫高窟431窟阙楼】

陕西乾县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在神道的起点和终点各建有一组阙楼,只是现在仅存台基部分了,河南巩义的宋代帝王陵前也有阙楼毁掉后留下的土堆,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近年复建,恢复了内外阙楼的布局,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当年壮观陵园的样子。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陕西乾县乾陵内阙楼残迹】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乾陵神道起始端一对阙楼建在小山上,仅存残迹】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复建的宋仁宗永昭陵内外阙楼】

53龛阙楼只有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并没有单独的柱头铺作,我们可以把转角铺作的正处部分视为柱头铺作的样式加以分析。转角和补间铺作都采用七铺作双抄双昂,现存唐构中只有山西五台县的佛光寺东大殿采用了这么复杂的枓栱结构,但53龛的枓栱与佛光寺又有许多不同,这些不同能帮助我们更多认识唐代建筑。


一、泥道栱之上叠加慢栱

两座阙楼的铺作在泥道栱之上叠压慢栱,这一结构在唐代枓栱中很特别,佛光寺东大殿在泥道栱之上叠压的是柱头方,不仅东大殿如此,现存七座唐构除了莫高窟196窟檐泥道栱以上遗失外,其余六座全部是泥道栱上面叠压柱头方,只隐刻出慢栱,查了查莫高窟壁画中的建筑,也是泥道栱之上叠压柱头方,现存实物中泥道栱上面叠压慢栱的做法基本出现在较晚金元明时期,唐以后数百年,53龛实物说明这种做法至少唐已有之。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53龛泥道栱上叠压慢栱】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佛光寺东大殿泥道栱上叠压柱头方隐刻慢栱】

目前还无法找到更多唐代此类结构的旁证,但我们可以在相邻的北宋找到这种结构,2015年夏天不少朋友排长队去故宫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曾注意到这件北宋画作中就有泥道栱叠压慢栱的结构,图中有一座高大的城楼,城楼的枓栱采用的就是这种泥道栱上叠压慢栱。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城楼枓栱可见泥道栱叠压慢栱】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的街景,有考证这座城楼是内城的东脚门,而汴梁的内城是唐建中二年(781年)时任汴宋节度使的李勉修建的,这个时间刚好比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殿早了一年,比佛光寺东大殿早了76年。

关于《清明上河图》城楼枓栱与唐代的联系我们在后面还会提到。

二、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柱头铺作)相同

53龛阙楼的补间铺作与转角铺作(柱头铺作)结构相同,都是七铺作双抄双昂。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转角铺作与补间铺作结构相同】

现存的七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当中,只有佛光寺东大殿和青莲寺藏经阁采用了补间铺作,而藏经阁的补间铺作木料的风化程度明显弱于柱头铺作,说明补间铺作应是后代维修时加上去的,原装带有补间铺作的实物只有佛光寺东大殿一处。


仅存的唐代补间铺作实物佛光寺东大殿,采用了比柱头铺作简易得多的双抄。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佛光寺东大殿,补间铺作比柱头铺作简单许多】

《清明上河图》里的城门楼的枓栱,补间铺作采用与柱头铺作相同的七铺作双抄双昂,这种结构布局与53龛阙楼是一样的。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城楼的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结构也相同】

三、补间铺作落于阑额上

两座阙楼的补间铺作都是直接落于阑额上,佛光寺东大殿的补间铺作并未落于阑额上,而是悬在最下面一道柱头方上,过去或许通过短柱与阑额连接,但我们现在是看不到的。

再来看看《清明上河图》里的城门楼的枓栱,也是补间铺作落于阑额。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城楼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都落于阑额】

四、补间铺作下垫驼峰

53龛阙楼补间铺作下面垫了一个弧边的梯形驼峰,这种结构在现存唐代建筑中也是没有的,敦煌壁画中可找到一些类似的例子,莫高窟晚唐第9窟壁画中的一座城门楼两次间的补间铺作可以看到直接落于阑额且下面垫了云形驼峰。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补间铺作下垫驼峰】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莫高窟第9窟的城门楼】

补间铺作下垫云形驼峰的实例在唐以后的辽代建筑中还能看到,比如山西应县木塔和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下面有云形驼峰,下垫梯形驼峰的已无实例。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辽代应县木塔第四层补间铺作下垫云形驼峰】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辽代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补间铺作下垫云形驼峰】

53阙楼补间铺作下面的驼峰看起来很高大,而补间铺作采用的是与转角铺作相同的四跳七铺作,铺作间是如何保持在同一平面的呢?一是缩小了栌枓的体量,再就是我们后面要说的阑额上皮低于柱头。


四、阑额上皮低于柱头

53龛左首阙楼的正面和右首阙楼的正面、侧面都雕刻出了明显的阑额上皮低于柱头,这种作法现存七座唐代实物中是没有的,但在唐代的砖石仿木建筑中可以找到相同的实例,河南安阳灵泉寺摩崖石刻中的这座石刻殿宇采用的就是阑额上皮低于柱头,而且年号明确,是唐代前期的高宗李治永徽元年(650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阑额上皮低于柱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安阳灵泉寺石窟石刻殿宇阑额低于柱头】

还有更早的西安博物院收藏的北周史君墓石椁上的石刻枓栱,也是阑额上皮低于柱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北周史君墓石椁阑额上皮低于柱头】

这种结构或为唐代前期至更早时候的一种常见作法。

五、有令栱无耍头

53龛阙楼建筑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跳头上都使用了令栱,但不用耍头,与其最为相似的佛光寺东大殿枓栱则使用了耍头,唐以后的五代、北宋建筑中,使用了令栱的基本上都使用了耍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阙楼枓栱未用耍头】

现存的七座唐构中,除了佛光寺东大殿,还有南禅寺大殿、青莲寺藏经阁、布村玉皇庙前殿使用了令栱,都有耍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南禅寺大殿枓栱的耍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青莲寺藏经阁柱头铺作的耍头】

我们从莫高窟壁画中寻找一些实例,发现唐代使用了令栱的建筑中,既有用耍头的,也有不用耍头的,未使用耍头的多在中前期,用了耍头的多在中后期。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莫高露盛唐172窟枓栱,未用耍头】

莫高窟盛唐172窟的一座殿宇枓栱中,补间铺作使用了令栱和耍头,转角铺作正出有令栱却未用耍头,同一座建筑中出现了不同的结构形式,172窟也是敦煌壁画中出现的最早的耍头应用。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莫高窟172窟枓栱】

河北邯郸的南响堂石窟开凿于北齐,留下几组石雕出跳枓栱,可见用令栱未用耍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南响堂石窟北齐出跳枓栱】

西安博物院收藏的一座北朝风格小石塔也是出跳枓栱,跳头上用令栱但未用耍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西安博物院北朝石塔,使用令栱但未用耍头】

从这些实例可知未用耍头的时代上似乎要早一些,耍头或许是唐代中后期逐步广泛应用的。

到这里还要看看《清明上河图》里的城门楼枓栱,同样是使用了令栱但没用耍头。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城楼枓栱令栱间未用耍头】


从阑额上皮低于柱头、有令栱无耍头等特征看,这组阙楼有可能是唐代中前期作品,再结合53龛造像以及整体西龛造像都具有唐代中前期特征,,那么补间铺作落于阑额且与转角铺作(柱头铺作)结构相同也是唐代中前期就存在的,只不过现在没有实物留下来,泥道栱上面叠加慢栱也是唐代中前期就有的结构特征。

我们前面讲到过现存七座唐构中除了莫高窟196窟檐泥道栱以上部分缺失外,其余六座都是泥道栱上面叠压柱头方,没有使用单独的慢栱,但六座中除了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外,其余五座都在柱头方上隐刻出了慢栱,或许泥道栱上叠压慢栱是更早期的做法,后来换成更稳定的通长柱头方,但在柱头方上仍保留了早期叠压慢栱的样子。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布村玉皇庙柱头方隐刻慢栱(修缮前),生产队时期把上面散枓的突出部分铲掉了】

到这里我们回顾一下《清明上河图》里城门楼的枓栱,泥道栱上叠加慢栱,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结构相同,且直接落于阑额上,有令栱无耍头等特征都与53龛石雕阙楼相同,这座城楼的枓栱形式可以说唐代已有。

但也有一个问题,城楼的阑额上皮画了两条线,看起来像是应用了普拍方,但是如果把图像放大,会发现栌枓下皮与柱头是相接的,当中并没有普拍方,双线画出的应该是俯视视角下阑额的上皮,同时可知未填充栱眼壁。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双线并非普拍方】

结合以上分析可知,北宋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很可能是自唐代沿用下来。

现在认为张择端在北宋晚期宋徽宗赵佶时期任画师,距离李勉修筑汴梁内城已有三百余年,画中的城楼在那时已是一处古迹,与城门楼相连的夯土城墙上长满老树。城楼的瓦作部分应该是经过后代维修更换,鸱吻有宋代特征。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与城楼相连的夯土墙】

值得注意的是莫高窟中唐231窟北壁这座楼阁的枓栱,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都是六铺作单抄双昂,其枓栱布局与53龛阙楼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补间铺作与柱头铺作结构相同,补间铺作落于阑额上,使用了令栱但没有耍头,而且在当心间出现了两朵补间铺作。

231窟这座楼阁可与53龛阙楼相互验证,表明唐代确实存在复杂的枓栱布局。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莫高窟231窟枓栱】

再说说两座亭子

53龛还雕有两座亭子,分别位于主尊的左右手上方,亭子体量较小,但雕刻出了出跳枓栱,两座亭子都没有普拍方,都有一朵补间铺作,结构与转角铺作正出相同且落于阑额上,左首边亭子转角铺作正出和补间铺作采用双抄托令栱无耍头,右手边亭子采用双抄无令栱。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左首边小亭】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右首边小亭】

两座亭子虽小,却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新的唐代枓栱组合样式。

53龛石雕阙楼和亭子为我们带来的唐代建筑信息十分丰富,对促进早期建筑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川巴中西龛53龛唐代石雕阙楼与《清明上河图》中的城楼
【2016年11月20日,寻访巴中西龛流杯池阙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