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的枓栱不出跳吗?

标签:
枓栱 |
分类: 大木遗粹 |
讨论这个问题前,先说说什么是“出跳”。
出跳是枓栱最基本的功能,通过华栱、昂、假昂等完成,逐跳向前挑出并承重,从而把屋檐伸展的更远,没有出跳功能,枓栱的作用也就失去大半。
然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石窟、壁画等留下的北朝建筑,却多是有枓栱却不出跳的。
由于我们现存的房屋类建筑最早有题记可考的是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已是唐中期作品,北朝时期的房屋建筑没有留下实物,只能从石窟、壁画中找到他们的形象。
从这些建筑形象中可以看到,北朝建筑的枓栱的确是以不出跳为主流。
但是在各大博物馆里,我们能看到许多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这些陶楼中有很多使用了复杂的枓栱,而且出跳是普遍存在的。
在汉代就已广泛出现的出跳枓栱,为什么到北朝消失了呢?而北朝之后的唐代,出跳枓栱继续繁荣,现存的七座唐构中全部都采用出跳枓栱,在枓栱的发展史上真的存在一个V形走势吗?
其实在枓栱广泛出跳的唐代,也存在雕刻在石头上的不出跳建筑形式
其实不止唐代,一直到了明代,仍有大量石雕、金属建筑中采用不出跳枓栱
假如明代也像北朝那样没有别的房子留下来,只留下这些石头和金属的东西,我们会不会认为明代的枓栱也不出跳呢?
其实北朝也留下了不少出跳的枓栱
曹天度石塔的建造年代比南禅寺大殿早了三百多年,檐下已经可以明显看到出两跳华栱,这座塔现在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朝时期的建筑形式要比我们所想象的丰富得多,通过这些实例可以想象出跳枓栱广泛,那为什么北朝时期留下了众多的不出跳枓栱呢?这得说是石匠、画匠和木匠的区别。
北朝不出跳枓栱的实例都是石匠和画匠留下的,可能有开凿困难的原因,也可能有对透视技法的认知原因,把原本立体出跳的枓栱简化为不出跳的平面图形,可惜北朝时期木匠的作品没能留下来。
北朝枓栱也出跳,相信今后的新发现会越来越多。
-----------------------------
前一篇:闽粤“野生”土楼初查
后一篇:丙申春走访陇东石窟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