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些文保志愿者
本文刊登于《太原晚报》2012年8月21日24版
本报记者 赵亮
核心提示
孙毅走在敦化坊村的小路上,一棵高大的古槐树远远可见,槐树下,一块清代石碑保存完整,记录了清代道光年间维修敦化坊村隆国寺的事迹。石碑碑文20行,共615字:“敦化坊村当会城东北,维居民户不及六十,口不及三百,而隆国寺峙其首,规模特为宏杰。”孙毅已铭记在心。
作为民间文保志愿者,孙毅时刻关注身边的文物古迹,他偶然间在敦化坊村口垃圾堆中发现了这块珍贵清代石碑,为文物部门提供了一段珍贵的史料。
孙毅是我市杏花岭区市民,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像孙毅一样,不是文物考古人员,但心系山西文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古建筑,有的发送微博展示古建筑现状,呼吁更多的人参与保护,有的自己动手修建古城模型,为文物部门提供参考……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物保护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力量关注和保护山西文物。
巧手老姚,制作晋阳古城模型
走进位于姚富生的家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长3.6米、宽2.4米的唐代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模型。姚富生查阅了唐代《元和郡县志》、明代的《永乐大典》、《太原县志》等古籍,根据历史文献复原了唐代晋阳古城。
姚富生住晋源区南街村,今年58岁,是土生土长的太原人。他含蓄内敛,但是一谈到拥有辉煌历史的晋阳城,便马上进入状态,滔滔不绝。
时间回到2010年10月。姚富生与晋源区美术制品厂的8位工人一起开始制作古城模型。姚富生戴着老花镜,手拿刻刀,对每一个建筑模型进行精细雕琢。模型中的鼓楼仅有两厘米高,是姚富生用木头刻成的,鼓楼上山字形屋顶,门窗一应俱全,栩栩如生。“慢工出细活,受点累也值得。”姚富生话语朴实。2011年2月春节期间,工人回家过年。剩下姚富生一个人在空荡荡的厂房忙碌,厂房内温度极低,为了便于操作,姚富生脱掉手套安装彩灯,一干就是六七个小时,手冻麻了,用热水洗洗,继续接着干。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姚富生在爆竹声中,一干就是15天,模型终于完工。
这个规模宏大的遗址模型,西至西山,东到汾河,南抵古城大道,北达城北街。外围是高约两厘米的城墙,城墙四周建有承明门、乾阳门、延西门、水门等24道城门,城门均有两扇门板,门板上的钢钉清晰可见。模型很大,山川湖泊一览无余,亭台楼阁应有尽有。缩微建筑物约300余个,鼓楼位于东大街中段,魁星楼与金牛湖相邻,位于晋阳古城模型东北角,站在模型前,面积达22平方公里的唐代晋阳城尽收眼底。
姚富生介绍,模型上的每一座建筑地理位置都与历史文献吻合。今年6月,我市启动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这个唐代晋阳古城遗址公园模型为明太原县城复兴工程提供了重要依据。模型中的魁星楼、金牛湖、东城门、鼓楼等建筑是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工程将于3年后竣工。老姚模型上的部分建筑,将在3年后变成现实。
慧眼老孙,发现垃圾堆中古石碑
一块距今约200年的清代道光年间石碑,掩盖在垃圾堆几十年,直到一位老人发现了它。老人是太原市科技开发中心退休职工孙毅,自2004年退休后,一直在杏花岭区文物旅游局担任文物顾问,8年来没有领取一次工资。2011年冬天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孙毅无意间走到敦化坊村村口,一道青色光芒有点晃眼,眼前只有一处垃圾堆。凭经验判断,老孙觉得这是打磨光滑的石头的反射光线。孙毅小心地清理掉表层的垃圾,仔细查看。一块长方形的石板映入眼帘,边缘整齐,打磨细致。石板上覆盖有一层冰雪,他捡起一根树枝,将积雪刮掉,石板上竟然刻有文字。“一块古石碑!”孙毅大吃一惊。
本打算走亲戚,老孙觉得事不宜迟,先把现场伪装好,掉头返回杏花岭区文物局报告情况。区文物局立刻派人前往敦化坊村,将石碑带回。经过清理、拍照、拓片、校对等程序后,文物专家确认该石碑名为《重修敦化坊隆国寺碑记》,刻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石碑保存完好,记录了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敦化坊村隆国寺的事迹。碑文显示,道光年间,隆国寺院内保存有彩绘罗汉不计其数。
上世纪50年代修建山西机床厂宿舍时被拆除。寺内部分文物流落四散,这块珍贵的石碑一直被丢弃在垃圾堆内,几十年无人问津。专家考证,这块碑史料个头不大,但价值不小,对研究太原佛教文化以及太原城市发展,特别是东部城区敦化坊村的建设提供了实物资料。
单骑老魏,独步深山寻找寺院
魏金山年近七旬,身体硬朗,思维敏捷。见到魏金山时,他正在院子里修理自己的凤凰牌“二八”自行车。这辆自行车陪伴魏金山30多年,载着他走遍晋源区的乡间小路。
老魏从2006年开始考察晋源区的文化遗产。每次出门,他都背着一个大包,包里装着卷尺、量角器、照相机、笔、纸等必备品。6年间,魏金山走遍晋源区90个行政村,实地考察了近百处文物古迹,记录古树名木150余棵,发现楹联石刻200余个,考察资料写满了13个笔记本。2010年夏天的一个清晨,老魏起了个大早去晋源区姚村。之前他听说,姚村西南的七苦山上有座仙岩寺,年代久远。早晨5时,他骑上“二八”自行车上路。一个小时后,魏金山到达姚村七苦山,按照打听好的方位,孤身步行进山。夏季的七苦山植被茂密,魏金山挥舞着镰刀,缓缓前进。临近中午,老魏在山间平地上,发现一处建筑遗址。屋顶完全毁坏,仅剩北墙、西墙,仔细辨认后,他发现一块残缺石碑上隐约可见“仙岩寺”等字样,“这就是仙岩寺。”他确信。他在遗址中找到了两片完整的瓦片、一个瓦当,用绳子捆好瓦片和瓦当,搭在肩膀上。绵延的群山中,一位老人走在烈日下,肩挑近5公斤重物,背影孤单。
下午6时,魏金山返回姚村,村民见他从山上下来,纷纷围了上来,告诉他山林小道上埋了捕猎野猪的夹子,挖有陷阱,万一中了埋伏,后果不堪设想。魏金山听后惊出一身冷汗。石碑被晋源区文物局带回后,经辨别确认,仙岩寺修建于北齐时期,距今约1500年历史,老魏带回的瓦片、瓦当,对研究清代建筑材料、结构等,提供了珍贵标本。仙岩寺是一座佛教寺院,建于深山中,位置偏远,专家推测北齐时,姚村一带佛教信徒众多,仙岩寺遗址对研究晋源地区宗教发展、群众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潮人大华:发微博拆除违建铁塔
山东德州人唐大华是位古建筑爱好者,朋友都叫他“大华”,微博名字叫“爱塔传奇”,他发布了6000多条微博,大部分与古建筑有关。
唐大华痴迷古建筑二十多年,高中时,他无意间读到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著作《中国古塔》,从而对古建筑情有独钟。从2010年8月至今,唐大华先后8次来到山西,行程超过2.4万公里,实地考察了山西古建筑500余座。2010年8月,唐大华第一次来山西考察,走访了高平市的清化寺。清化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如来殿、三佛殿等16座建筑。据寺内残碑记载,清化寺建于唐代。
“三佛殿已经完全塌毁,七佛殿部分房顶塌毁,我一直关注古建筑,还没见过损坏这么厉害的,一下子惊呆了。”说完,唐大华沉默了很久。当时,唐大华走进寺院,竟然看见寺内建有一座高约30米的中国移动通讯铁塔。铁塔上油漆铮亮,与破败的寺院形成鲜明对比。《文物法》规定: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予以拆迁。清化寺内的铁塔,破坏了文物的历史风貌,属于违法建筑。
唐大华在微博中写道:“在这些老建筑面前,我等都是过客。”失望之情溢于言表。今年6月,唐大华发起了“山西古建之旅”行动,实地考察山西失修古建,共有来自全国的近百名民间文保志愿者参加。6月10日,唐大华一行人回访清化寺,两年过去了,清化寺内的铁塔依然高高耸立。当日上午11时,唐大华与其他文保志愿者发布“千年古寺内建信号塔”微博,并将此文推荐给自己的好友,短短4个小时,3000余人转发呼吁保护清化寺的微博,并通过微博告知高平市文物局以及铁塔所属单位中国移动公司高平分公司。
之后,清化寺内的违建铁塔引起了高平市文物局重视,通过交涉,中国移动公司高平分公司同意拆除铁塔。6月16日,唐大华发出微博仅6天后,神农镇一位老乡打电话告诉他,铁塔已经拆除。日前,省文物局已将清化寺列入文物保护单位抢险名单,正在制订抢救维修方案。
一个,两个,三个……众人拾柴火焰高,越来越多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关注和保护山西文物,并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说得少、做得多,用平凡人的点点滴滴浇灌古老而灿烂的三晋文化奇葩。

原文链接 http://epaper.tynews.com.cn/tywb/20120821/index.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