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美

标签:
杂谈 |
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提倡“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做好人”.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或事情,不能再强加给别人,反过来说:“己之所欲,皆施于人。”这是儒家好心的一种表现。从广义说孔子提出五点:仁、义、礼、智、信,达到者就是儒家的所谓君子、贤人、圣人。孔子到了七十岁才达到这种境界,他自己说:“七十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自己随心所欲,起心动念中都不会超出“礼”的范畴。
净空法师法语
◎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为有伦理道德来维系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么身分就尽什么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所以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我们现在失去本能,是因为妄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复。
◎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自古以来,中国对于伦理道德非常重视,因为这是安定社会重要的教育,统治者的责任,也就是要维护道统。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作为一个领导人,福慧都要具足,没有福报,下面的人不会听从领导;没有智慧,容易带人走错路、走偏差,那样过失就更大。所以我们观察任何团体的领导人,乃至于佛门道场的执事者,都要有福报。有智慧、没有福报的人,可以讲经,但是不能作领导。所以‘人贵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跟别人争,一生过得幸福自在,不至于有大的过失,虽然自己不能领导人,但是可以帮助别人领导,一样都是利益众生。
◎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所以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里面没有真实的快乐。我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读历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于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我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己还不知道。
◎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忏悔,自己已经跟清净心违背得太远。
◎修行最难的,在于我们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总以为自己样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我们聪明,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里,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己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忍辱对治嗔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身体不好是业障。我们身体不健康,表示业障没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运才能转变,业障才能消除。修行要发大心,如楞严经上说:‘将此身心奉尘刹’,要把身心奉献给无量无边的诸佛国土,‘是则名为报佛恩’,这就是真正的报佛恩
◎现代人所有的过失,就在于喜欢‘自我表现’,这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时常想到利益众生、宣扬佛法,这是发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贪图名闻利养,不肯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断的造业。所发的心不一样,想法、作法当然也就不一样,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时常想到为别人造福。
◎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不难察觉到自己的习气。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恶习气就很重,这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时常自我检讨,善的习气要增长,恶的习气要断除,这是修行的根本原则,念佛人也不例外。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应。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别人对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应该铭记在心,更何况是父母、师长的大恩大德,我们更要念念不忘;这是培养自己忠厚的品德。别人对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别人有好处,则要念念不忘;能够学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地才会真正清净,德行才能成就。
◎善知识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师希望学生好,他们遗憾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环境学习,所以尽心尽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进,优点发扬光大。朋友与朋友之间,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实在讲,这个意识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断的根本。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想到别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善、恶,有丑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罗汉尚且有习气,更何况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丑陋的,我们也要舍弃,只看他光明的一面,这样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没有恭敬心的人,道业绝对不能成就。
◎什么事情都要先检讨自己,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教我们存心仁厚。想要别人对我笑,自己得先对别人笑;处世要大公无私;这些都是学做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负担。一切境缘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净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际遇就让佛菩萨安排,让它自然成就。有缘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别这个缘是邪还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观察将来的影响,不要轻易被境界所转。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这一颗心,磨得又光又圆,心胸才会宽阔自在。否则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时候,双方都有过失、都要造罪业,来生来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生烦恼是自己内心有病、心里有冲突,与外境不相干。其实尽虚空、遍法界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不要诽谤人,也不轻易赞叹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涵容。古人说:‘君子绝交,不言人过’,喜欢说别人过失,的确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毛病。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缘分不具足,什么事都不能成就。缘分来的时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没有福德智慧的人,纵然遇到胜缘,也会当面错过。
◎孔老夫子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中和’,所以我们看‘论语’里面,字字句句都充满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个人一生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团体来讲,尤其是领导人,能够掌握中和之道,团体一定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