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声誉风险:招商银行风险指数最高

标签:
贝叶思银行业网络舆情声誉风险财经 |
分类: 金融 |
本周,我们共监测到15家银行共计11873条信息,银行业负面信息占比最高的三类分别为:ATM、柜员业务和储蓄业务,占比分别为9.70%、8.99%和6.44%。其中,五大行“ATM”占比最高为16.24%;其他商业银行“储蓄业务”负面信息占比最高为6.29%。
一、银行业声誉风险指数
本周银行业声誉风险指数为31.40,招商银行的声誉风险指数最高为47.00,光大银行的声誉风险指数为18.80,在所有银行中声誉风险指数最低。其中,五大行声誉风险指数均值为29.97,股份制商业银行声誉风险指数均值为30.22。
本周,招商银行的声誉风险指数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该行的危机信息等级较高,尤其是一条“招行济南招聘现‘拼爹门’ 应聘者被注明有关系”的新闻,对该行的声誉影响极大。
图1:银行业声誉风险指数(BNRRI)
(注:风险指数越高表示该行负面信息比率越高,危机信息等级越高,正面信息比率越低,对银行可能造成的损失越大,最高为100)
二、银行业声誉风险评级
本周,在贝叶思监测的15家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和光大银行的声誉风险评级为AAA级(“AAA”代表:存在极小的声誉风险,因声誉风险造成的损失极小,抵御声誉风险的能力极强)。
中国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和民生银行的声誉风险评级为AA级(“AA”代表:存在非常小的声誉风险,因声誉风险造成的损失非常小,抵御声誉风险的能力很强)。
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声誉风险评级为A级(“A”代表:存在很小的声誉风险,因声誉风险造成的损失很小,抵御声誉风险的能力较强)
工商银行的声誉风险评级为BBB级(“BBB”代表:存在声誉风险,因声誉风险造成的损失大,抵御声誉风险的能力一般)。
图2:银行业声誉风险评级(BNRRR)
三、银行业声誉风险概况
本周银行业声誉风险的置信区间为1.42-1.73%,其中,置信区间最小的为北京银行和光大银行,置信区间均为0.90%-1.10%。置信区间最高的三家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2.08%-2.55%、建设银行1.59%-1.95%和招商银行1.52%-1.86%。
本周,工商银行因“理财产品”事件,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对该行的声誉风险影响极大,预计工商银行因该事件造成的声誉风险损失将持续扩大。
图3:银行业声誉风险置信区间分布(LP)
(注:置信区间值表示银行发生声誉风险的可能性,裂度区间越大造成银行声誉风险的损失越大)
四、本周热点事件追踪
(一)热点事件概述
1.村民1200万买工行“理财产品”被骗
12月12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中国工商银行浙江金华商城支行涉入一起“理财产品”纠纷案:金华市三江街道三路口村10多位村民1200万元的拆迁征地补偿款,用来购买工行“理财产品”,不料资金遭易手和冻结,转入工行前客户经理控制范围,至今仍有4个村民的400万元款项未追回。工行金华商城支行则向记者回应称,银行从未发售过涉案的“理财产品”,一切都是前工作人员背着工行私自进行的。
2.危机程度:五星
(二)热点事件分析
1.舆论环境分析:理财产品事件是近来广泛讨论的热点话题,工行在这个特殊时期被爆出这样的事情,势必会“吸引”到足够多的眼球,各家媒体也会不断深挖该事件的来龙去脉,短期内围绕着“理财产品”问题对该行的负面报道不会消退。
2.信息策源地分析:《每日经济新闻》是中国首张专注于公司新闻与理财服务的主流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新闻锐利、眼光独到,以公司新闻和理财信息为主,面向高学历、高职位、高消费能力的精英阶层,已成为国内原创财经新闻的主要发源地,是一份对财经业界和投资者有参考价值的全国财经大报。
3.传播力度分析:本周内,该事件已被搜狐网、金融界、中金在线、新浪网、网易、和讯网和新华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众多网友也就此事件发表了相关评论,且主要为负面评价。
4.信息攻击程度分析:该事件一经爆出便迅速被各大媒体纷纷转载报道,在众多文章中“前员工”一词出现频率最高。从媒体和网友对此事件的评论来看,对该行的抨击主要是“推卸责任”和“内控问题”两个方面,从此事件的发展来看,或逐渐演变为公众对银行业的信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