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贝叶思咨询:中国汽车研发血液缺氧

(2010-06-30 09:41:22)
标签:

中国汽车产业

贝叶思

汽车研发

杂谈

分类: 汽车
    科技过硬的产品是厂商在销售市场遥遥领先的关键因素之一,谁有领先的科学技术谁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功了一半。近几年来,无论是外资汽车品牌,还是国内自主品牌都纷纷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呈现了百花齐放的态势。贝叶思咨询认为中国汽车虽然在销售市场上取得了世界第一的成绩,但是这种第一只是“量”上的飞跃,从“质”上没有显著的提升,汽车研发先天不足,需要后天充氧。
    一、 技术力量分散,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
    中国汽车产业中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在技术、人才、研发投入等方面优势明显,有的甚至还设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却仍然没有完成自主创新的主题。技术开发停留在对引进车型的改进和完善方面,缺少关键部件的自主设计开发。一些体制灵活、自主开发的中小企业虽然强调自主创新,由于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主要采用联合开发和委托开发的方式,虽然获得了知识产权,但对技术实力的提升帮助有限。中国汽车技术力量分散,企业间分工协作不明确,政府对产业共性技术支撑力度不够,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无法进行协同攻关,难以集各方优势和科技资源形成中国汽车产业的自主创新合力。
    二、 研发经费投入有限,研发人才短缺
    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远远低于欧美汽车企业投入的水平。R&D是中国汽车产业最落后的环节,能力根本无法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工业强国相比。由于大部分汽车公司的研发中心都不在中国,因而国内的汽车开发人员既没有机会发挥专长从事研究开发,也没有机会通过接触和参与整车开发的全部流程来提高技术水平。因此,中国汽车产业的研发人员不仅数量有限,而且技术能力也有待提高。
    另一方面,在缺乏自主创新积极性的大型国有企业与合资企业里,由于研发人才没有可以施展才华与抱负的自主创新舞台,缺乏实战的机会,人才浪费比较严重。
    三、 自主创新实践经验少,数据资源积累不足
    汽车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开发设计的积累和实践对于自主创新的成功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国汽车企业长期依赖跨国公司的技术输入,缺少自主创新的实践,导致开发经验缺乏、数据资源积累不足。产品开发活动缺少数据库的支持,设计、工艺、制造数据库集成度不够,直接导致设计过程中经验成分过多;同时,由于没有以往成功和失败的数据作参照,中国汽车生产企业在进行产品结构改进、工艺改进和材料改进工作时都不得不谨小慎微,不敢轻易改变原有产品的设计,即使有所改动也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性试验,从而严重影响了产品开发的进度和质量。
    目前很多国内自主品牌以合资、技术委托、并购国外企业等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贝叶思认为外力的作用虽然对企业的技术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外力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中国车企需要自我强身健体,有自己独特的技术,需要的是自我制造氧气,完成后天的补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