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家居用品租赁引发的思考

(2009-06-11 15:09:22)
标签:

财经

消费品

租赁企业

租赁服务业

贝叶思

美国

杂谈

分类: 评点与杂谈

最近,在广东省家居市场,出现了以家居租赁来营销的渠道模式,这种以“租”代“买”模式的出现,不仅打破了消费者“购买”家居用品的单一消费模式,同时丰富了国内的实物租赁市场,也为其他消费品供应商提供了新的营销思路。

事实上,消费品租赁服务业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已在美国开始流行,从家居陈设、厨房用具到汽车,甚至是晚礼服,所有日用消费品无一不租。租赁业是发达国家商品流通的主渠道之一。特别是在刺激投资需求、推动信用消费、促进企业理财、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尤其是GDP增长上,发挥着独特的、巨大的作用。租赁已不仅仅起着“拿明天的钱今天用”的融资功能,它更多地是在发挥加速现金流动、盘活存量资产、改善财务报表、实现合理避税的理财功能和制造厂商在拓展客户、回笼货款中起到强劲的激励功能。 

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受阻和需求低迷的大背景下,消费品租赁又体现出怎样的优势和作用呢?

贝叶思高级分析师闫岩认为:

第一,消化库存、调剂余缺。

我国生产企业积压着大量库存的家电、家具、生活设备等消费品。据统计,截止2008年8月底,我国空调行业库存达1500万台,洗衣机的库存量接近1000万台,仅靠厂商自行消化这些库存起码需要两三年。为此,国家出台了各种企业扶持方案及“产品下乡”等政策,以刺激需求市场。众所周知,租赁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调动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财产、调剂余缺、提高利用率,因此,贝叶思认为,发展消费品租赁是帮助社会消化库存,最大限度地实现产品使用价值的又一条有效途径。

第二,刺激消费需求,帮助出口企业实现销售转型。

中国依赖出口订单外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十分脆弱。在6月3日召开的全国出口信用保险工作会议上,商务部副部长钟山表示,2009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负增长已成定局,短期内迅速扭转的难度加大,下半年外贸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一方面要努力保持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另一方面,要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可以说,扩大内需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破解内外困局的必然选择。这也就迫使了出口型企业要迅速实现外销向内销的转型,以对抗目前严酷的局面。贝叶思认为,一些有条件的转型企业如果能够选择租赁消费的营销渠道,不仅有助于消除消费者的惜购心理,还能达到帮助消费者在资金短缺情况下满足消费欲望以及节约成本的效果。因此,租赁消费的成长空间巨大。  

第三,提高企业竞争力,避免恶性价格竞争。

     以家居厂商为例,多一条渠道,不仅可以数倍的拓展客户,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由租赁公司开展营销和服务,满足最终客户的各种需求,企业自身则可以专心搞生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水平。另外,供应商选择产品租赁还可以一次性的回笼货款,避免了在常规销售渠道中出现的恶性价格竞争,保证企业正常的现金周转。

当然,我们在关注消费品租赁服务为市场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看到其在起步阶段中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消费品租赁业务属于实物性租赁,而目前在我国仅有融资租赁可以进行差额纳税,即仅就利润额纳税,而其他租赁模式都需要全额纳税。因此,消费品租赁公司要发展首先要面对高成本的风险。

2、衡量租赁业务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的主要指标是租赁的市场渗透率,也就是设备租赁额占全部设备投资额的比重。美国设备投资总额的30%是通过租赁实现的,韩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租赁渗透率也超过了25%,而目前我国的这一比例仅为1%-3%。贝叶思认为,国内租赁服务业尚未形成气候,企业进入这一行业可直接借鉴的管理经验较少,对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由于这种消费模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涉及的行业产品相对庞杂,加之一般人群的购物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模式化,以及政府部门信用体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都会给消费品租赁行业造成潜在风险。

比如,由于国内个人信用体系还不完备,租赁企业为减少损失必然会对消费者收取相当于进价水平的质押金,像标价较高的电器产品或奢侈品,动辄上万元的质押金可能拒顾客于门外。相比之下,国外质押金只有商品价值的20%~30%,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消费品租赁的作用。因此,降低质押金刺激消费,还是严格控制风险,也是现阶段摆在租赁企业面前的选择题。

总之,在金融危机制约消费需求的背景下,究竟该如何推广消费品租赁业务、让普通消费者形成以“租”代“买”的消费观念——消费品租赁企业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