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回宝安
(2018-09-21 14:26:24)
标签:
知青
突泉
扶贫
赵天卫
|
分类:
人生感悟
|
50年前,1968年9月20日,我们一行12人来到呼伦贝尔盟突泉县学田公社宝安大队(后归吉林省白城地区突泉县学田公社宝安大队,现在为内蒙兴安盟突泉县学田乡利民屯)插队落户。
离开北京
我们当中最大的是我20岁,老高二,最小的是天朗不足16岁,老初一。这12个人是赵天卫、赵天朗、路艾杰、赵云晴、郭渡江、熊希达、金志民、王志刚、杜建新、王志达、刘崇铎。
那时的宝安到处是土路,没有电灯,家家点小油灯,吃的是苞米渣子小米饭,穿的补丁摞补丁。种地是人工扶犁点种,拔草间苗,收割打场。家家都5-6个孩子,甚至8-9个孩子,没有文化生活,没有医疗设施,除了青年点有厕所,一般家庭没有厕所。

青年点全体
我们当中在宝安呆的时间长短不一,但在宝安的几年里,老乡待我们如亲人,派来戴大爷给我们做饭,各队的农活把式教我们农活,村里的孩子小小年纪参加劳动挣工分养活家用,帮助我们完成农活。各家做什么好吃的都会想着知青招呼我们去吃饭。我们在宝安做老师,当赤脚医生,在生产队做会计,出纳,把头,用自己的知识认真的为改变农村的面貌,建设新农村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当年我在村里做赤脚医生,老乡赶着驴车,牛车来找我看病,我们自己釆中草药,扎针灸,负责全村男女老少的医疗保健。在农村我入了党,推荐上了大学。
知青陆续离开宝安,这几十年大家忙于自己的事业,家庭,少有人能回宝安看看,看看这个曾经奉献我们青春的地方,看看这里的父老乡亲。
今年,2018年,我们知青插队整整50年过去了,我们已经过了花甲之年,许多已经过了古稀之年,良心呼唤我们,一定在有生之年回去看看,看看我们挥洒青春的地方,看看我们的朋友---杜建新,看看并肩战斗的老乡们。
终于2018年8月20日我们驾车前往我们魂牵梦绕的宝安。
50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一路上除了高速,到村里是一水的柏油马路,路边绿树成荫。村里也是小柏油路,家家都是新房,窗户是铝合金的玻璃窗,不再是糊窗户纸,用小棍支起来的窗户;屋顶有铝扣板的顶棚,不再是露着檩子和房葆;房子外面加了保温层,冬天北墙再也不会半墙霜;家家有标准化的厕所;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果树,玉米等等;喝水再也不用辘轳在井里打水,冬天害怕满是冰溜子的井边摔倒,现在连压水机也淘汰了,完全是自来水。村里用起了太阳能,有了路灯,家家有电灯、电视,人人有手机。每家的孩子几乎都到外面闯荡,有在县城,有在外地,甚至国外。全国各地都有宝安人的足迹。
今非昔比,宝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人脸上挂着笑脸,老太太们穿金戴银,翡翠琳琅。种地完全机械化,从播种到收割,姑娘媳妇再也不用下地干农活,家家有副业:养驴
、养猪、养鸡。孩子到上学年龄免费进行义务教育,每周有班车接送到学田小学,然后继续到突泉去上中学。看病有村医,学田有卫生院,县里有县医院,住院可以报销。听村支书说,北京办中医培训班,马上要派村医到北京学习中医。突泉虽然是贫困县,但在精准扶贫的政策下,正一户户的脱离贫困奔小康。

老乡听说我们到公社了,专程从村里赶来看我们
为了纪念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我们集资树了一块纪念石,上刻“情系学田”。并举行了勒石纪念揭幕典礼,远近老乡都前来参加,场面壮观无比。
我们宝安点最让人刻骨铭心是1971年初,我们第一次分钱,每人拿到100元钱,兴高采烈的准备回家。杜建新、郭渡江、柯阳、赵云晴、熊希达乘坐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在离公社不远的地方翻车,大家不同程度的受伤,只有不满18岁的杜建新,永远离开了我们,把他葬在宝安后山上,永远长眠于此。这些年老乡没有忘记他,年年来给他扫墓。
这次我们在老乡邱久才的带领下找到杜建新的墓地,但当时立的木碑早已不见踪影。我们按当地习俗给他烧了纸。
在同学上官二彪和郭从工等人的主持下,完成了为杜建新立碑的相关事宜。杜建新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