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父母或准父母问起我关于胎教的问题,我都告诉他们:父母的一切良性行为都是胎教,我自认为这是很经典的说法。孩子成功与否,不决定于他的智商,而决定于他的情商,父母的良性行为就是培养孩子情商的最好方法。胎教中最被推崇的是音乐胎教,音乐可以改变人是心智模式,利于人的身心发育,可以治疗疾病。对于胎儿和新生儿为什么能借于音乐胎教,下边这篇文章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知识,可供我们借鉴。

胎儿・新生儿的听觉反应
——音乐疗法的出发点
小林 登
日本国立儿童病院長
東京大学名誉教授
摘要:
音乐对于人的身心发育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从幼儿开始,托儿所、幼儿园以至于学校阶段,音乐教育对于儿童健全的身心发育是极其重要的教育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无论是谋求儿童医疗的人性化(humanization),还是改善儿童心身障碍的治疗,以及为了提高患儿长期住院生活的舒适环境,人们已经广泛应用了音乐。尽管如此,还远远到不了“儿童音乐疗法”这个定义的水平。
胎儿・哺乳婴儿和音乐的关系,胎儿・哺乳婴儿是怎样听音乐的?
日本有厚生省的「母子相互作用」研究班历时9年的研究、送放文化基金的「电视时代的婴幼儿」研究班历时3年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多成果。
根据最近的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耳以及听觉器官的形成从妊娠4期开始,脑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树状突起、轴索3部分)的网络基本是在妊娠8个月前几乎全部完成了。当然,脑神经细胞的网络通过突触的形成,在出生后变得更加复杂,帮助脑神经的神经胶细胞(glial
cell)分裂增殖、脑重量急速増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总体来说,听觉是在28周到31周初之间开始其功能的。
妊娠7个月还欠反应,观察不到明显的结果。但是,到了妊娠8个月到9个月初期,有的胎儿就可以观察到心搏动一过性的上升现象。进入10个月,几乎全部胎儿都可以观察到反应。
通过让妊娠中的母亲使用体感振动音响装置,观察音乐和振动对于胎儿的听觉反映到底发生什么样的反应。使用体感振动音响装置从妊娠中的母亲背部发出低音振动传导给胎儿,妊娠9~16周的胎儿观察不到反应。但是,母亲的情緒发生变化的时候就有了反应。这说明,这个时期的胎儿的脑还没有发育到对音乐反应的程度。但是,到了妊娠17~23周,让胎儿听体感振动音响装置发出的音乐的时候,连续发生了心搏变化无法记录的激烈体动。这种听觉反映(听觉反应)在85%的胎儿身上都观察到了。不过,如果是母亲不喜欢的音乐的话,这种反应就不发生。因此,可以理解为激烈的体动是对音乐好感的反应,这个问题今后还值得更深层次的研究。
妊娠24~27的时候,播放音乐的时候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很安静。音乐一停止,有些胎儿的心搏变动就变得激烈起来。到了妊娠28~30周,有的胎儿没有变化,很安静。但是,表现激烈体动的胎儿明显增加。到了妊娠32~35周,安静的和激烈的比例几乎各占50:50,妊娠36周以后,听觉反映就复杂了,心搏一过性上升的现象频频发生。
通过妊娠时间观察到的胎儿对于音乐反应的变化,明确地说明了与脑的成熟度有关。激烈反应和安静反应的不同如何解释尚不能定论。初期观察到的反应,可以认为是音乐的单纯的听觉刺激而已。到了后期观察到的安静反应,也许是胎儿在愉快地欣赏音乐而处于的安静状态。那么,让母亲用耳机自己听音乐,胎儿会有何反应?妊娠9~23周的胎儿没有明显的反应,妊娠24周以后的胎儿,观察到类似用体感振动音响装置的反应。即,妊娠24~31周的胎儿的心搏变动得到了抑制,32周以后变得活性化,36周以后,有些胎儿出现心搏数的基础线上升,音乐结束后心搏数变动反而少了。这可能是母亲受音乐感染的气氛(mood)影响后对胎儿的影响,也可能是耳机的音乐通过母亲的身体引发的胎儿听觉反映。
新生儿对于声音会有各种行为的反应。主要如下:
(1)睁开的眼睛使劲眨眼、而闭着的眼睛更加紧闭。
(2)躯干急速扭曲、四肢或者面部的一侧或两侧急速扭曲。
(3)前额部皮肤抽动、或者出现皱纹。
(4)眼睑睁开或闭上。
(5)眼睛的位置固定或朝向音源。
(6)活动头部。
(7)嘴张开或闭上、扭曲、甚至像是要哭出来。
(8)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分别或同时变慢等
这些反应都是本能反应(Spontaneous
Movement),现在的看法不一致,有人主张这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也有人主张要把这看作面部反应的微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来看待,今后还需要深入研究。
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话时,孩子的手的动作和母亲的声音会有同步现象。即,母亲的声音节奏会引起孩子的手的动作的节奏同步。这种诱导现象作为生物学的非线型节奏的同步Synchronization,被称之Entrainment(诱导现象)。
人类通过口头语言、表情以及某种行为甚至文字进行交流,但是表情和行为的交流手段是最基本的,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最原始的交流手段。即,是遗传基因结构所决定了的手段。与此相反,口头语言、文字、以至于手势(Gesture)等行为都是文化、即,在生活以及教育中形成的。
还没有接受文化影响的新生儿能够与母亲的声音同步活动自己的手,这种现象具有各种意义。交流手段中,手的活动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与生俱来的基本动作,节奏对于交流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共所周知的。
生命从诞生到胎儿出生,他一直在听着由于心搏动带来的血流的节奏。然后,从出生以后,母亲的招呼声、周围各种人的声音、甚至于音乐、杂音等各种声音的生活环境中发育。各种声音都具有各自的节奏。因此,声音和营养一样,对于儿童的发育都是很重要的。
音乐可以动摇或抚慰成人的心灵,即,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果和歌曲一起的话,音乐的感染力更为加强。根据大脑生理学,音乐的感觉与右大脑侧叶有关。与右脑皮质相联系的左耳对于旋律的感觉更强。而且,与大脑侧叶的报酬系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是理性的以及探索感觉意义,使该行为反复进行的脑细胞神经网络)有关。从这些神经生物角度来考虑,充分解析胎儿・新生儿的听觉反映的话,对于究明音乐疗法的基础理论是很有意义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