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志愿者,你能坚守十年吗?
(2008-11-06 11:21:49)
标签:
杂谈 |
“等我上大学了要去上海”
10年来,志愿者们共授课31360课时,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66万余元,捐助电脑、书籍等各类物品价值180万余元。2005年起,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开始支持上海青年志愿者西部儿童医疗项目,迄今已出资150万余元。
不止是健康,志愿者还为当地百姓开启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曾在上海接受手术的“三腿女孩”石金玲已经读四年级了。记者见到石金玲时,她欢快地迈出步子,冲记者笑了笑。谁能想到眼前这个女孩曾经17年不敢走出家门。
石金玲出生在红河州建水县白云村一个贫困家庭,背部长了一条“腿”,因为家里拮据,无力进行手术。2005年11月初,在赴滇志愿者帮助下,金玲到上海中山医院接受了手术,期间无数上海好心人去医院看望她,捐钱捐物。
当初发现石金玲的志愿者王晔对记者说:“金玲能接触外面的世界,眼神里不再有害怕,不再像小兔子一样无助,这是让我感到欣慰的。”
石金玲的故事只是个缩影,无数的藏民子弟通过志愿者“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等我上大学了,要出去看看。”“对,要看看上海老师生活的地方。”学生们叽叽喳喳。
在迪庆州民族中学,志愿者冯强正在讲高中数学———不等式。讲台上,他讲得生动,座位上,同学们听得认真,时不时还作出回应。然而据第一批支教志愿者讲,他们初到学校上课,课堂上鸦雀无声:老师一提问,学生们就埋下头,不敢看老师,更不敢举手回答问题。直到支教结束前最后几堂课,才有几个胆子大的学生怯生生举起手。
作为回访志愿者代表,李健听说自己带过的班级在高考中全体上线,甚至“州状元”都出在这个班,他异常兴奋,连喝了好几盅白酒。“看着又一批苦娃子有出息,能走出大山,真为他们高兴”。李健手上一直有份贫困学生名单,在他和朋友们资助下,很多娃子圆了上学梦。
支教志愿者张天萍则一直在为当地女娃上学问题努力,“当地女娃子很少能读书,但说到提升人口素质,母亲的素质又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尽力资助女娃子读书,能读多少是多少。”
10年来,支医志愿者开设医疗讲座近215次,培训6200余人次。支教志愿者坚持开展教学研讨,与当地教师切磋教学技能,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
然而,迪庆州医院副院长也承认,像张念这样的志愿者毕竟难得。 “输血固然重要,造血更是根本。”副院长说,这些年得益于志愿者的帮助,培训出了一批能干的本地医生。比如在眼科,现在已有当地医生能独立操刀实施白内障手术了。
对此,第11批志愿者队长陈康也持相同观点。在2个多月的志愿服务中,他一直在思考着志愿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仅志愿服务的领域应该是原有基础上慢慢巩固、扩大,更重要的是在当地医院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诊疗、管理体系,这样即使在志愿者离开后,他们也能在较高水平上正常运作。“我们正酝酿选派当地医生骨干到上海医院培训。既请进来,又走出去,这样更有助于当地医疗水平的发展。”
在病房,记者看到,志愿者丁国强完成一例扁桃体手术后,正带着其他医生进行教学查房。丁国强说,“教学查房,各科室相互查房,病例探讨,这些上海医院的惯例,在迪庆都没有,我们每批志愿者都在坚持做,希望能帮他们形成规范。”